“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2 15:59:07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意义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数的练习:

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

“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

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

看一下评委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学后记:第一题学生讨论十分激烈,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下水是会有危险的,因为深水区可能会超过145厘米。由此强调,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的中间。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

2、练习三的第1、3、4题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此处隐藏11543个字……他们的平均数。

三. 巩固提高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 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个数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案说明: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来导入进新课(教学例题)。

最后的巩固提高也是按从易到难来设计,先让学生求小棒 的平均数巩固好已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P92~9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陈璇:5个;戴之淳:3个。问:陈璇套得准一些还是戴之淳套得准一些?

孟子又:3个;陆庭臻4个。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主题图)。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4、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你会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吗?

⑵学生尝试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⑶评析:*算式每步的含义。

*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P94.2

出示题目,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3本。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3、出示本班级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如下)

⑴老师请一位同学帮着算了一下这个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呢?(后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三(3)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⑶老师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我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35cm。看到这个数据,结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评价总结

1、刚才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田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得分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数(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