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5-07-01 11:35:06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优秀]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说课稿1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行简单的计算。

⑶知道功的单位(J),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判断物体有没有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是即将学习的功率、机械效率的基础,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初中物理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初中物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

(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 ……此处隐藏24782个字……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好学教育:

(四)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

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

从抽象到形象。

好学教育: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好学教育: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15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

(2)小孩拉动小狗;

(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

(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

(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组:

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组:

1、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组:

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

(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

(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

(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的物体沿着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张明用50N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三、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