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2 11:35:03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认读生字词语,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词语的意思;初步领会题意;分辨1—4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

2、根据作者的行踪给课文段;提供资料,了解作者,为深入学习课文打基础;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分辨课文第一、二段中作者的见闻与联想,体验孩子们精力充沛,充满力量的精神面貌。

3、领会“只拣儿童多处行”意蕴,感悟作者对美丽的春天和充满活力的儿童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读通课文,分辨见闻和联想,理解题意,感悟作者的情感。

2、难点:区分第一自然段中的见闻和联想,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个星期,我们到田野里春游,大家玩得快乐吗?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春游的课文(出示课题)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拣、行)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简介冰心。投影: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她一生都在为孩子们写作,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至今仍然声誉不衰。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她的名言。歌颂自然,歌颂母爱,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它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冰心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下面让我们跟随大作家冰心奶奶当年的行踪去游览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段号,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根据作家的行踪,把课文分为四段。

3、读读想想,作者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学生说分段的理由、板书作者行踪(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玉澜堂)

三、细读课文一、二段

分辨见闻和联想,感受作者对儿童的赞美之情。

导入:

儿童像花儿一样美丽,充满生命活力。请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冰心描绘的颐和园门口那有趣的情景。

(一)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出表示作者联想的内容。

1、投影:这段话。

2、学生边读边悟,并理解“成千盈百”。

3、教师边引导边板书:

儿童多——散戏似的颐和园——魔术匣子

门——盖子 ?——小天使

4、大作家的想象真使人惊叹不已。外国童话中常常把美丽的女人和孩子比作天使,冰心把儿童称为小天使,说明了什么 ?(爱意)

5、看到这情景,作者第一感受是什么?(有趣)

朗读指导。投影:“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

这情景实在有趣!”

(二)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理解诗句。

冰心不愧为大作家,看到这情景,马上想起了古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可是,冰心却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你觉得有道理吗?

冰心这么说,也这么做了!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划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并谈谈你的感受。(笑着、迎着、挤进)

(三)研读第3自然段,领会冰心对儿童的赞美之情。

1、冰心此行另有目的,可是,冰心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读第3自然段第1句,理解“座无隙地”。

2、冰心遇到的孩子可真多啊!请找出有关语句读读。

自由默读“女孩子,男孩子……笑些什么”

你是怎么读这句话的?那么多的孩子,又各具情态,多像我们自己啊!

朗读指导:(抓住东一堆,西一簇和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

3、课文下面这句话,很像我们班学生春游时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人们总是把自己喜欢的.人比作太阳。读了这句话,你有新的发现?(a“喷发着太阳的气息”是作者的联想;b赞美了孩子们精力充沛,充满力量的精神面貌)

朗读指导:读出赞美之情。

4、读“也有些孩子”句

设疑:你们能帮老师一个忙吗?老师在读下面这句话时,有点疑问:冰心是不是看孩子看得糊涂了,她又没问,怎么知道孩子是跑累了呢?说说你的看法。

5、读了下边一句,你们一定会有很多向往。读一读。

同学们,要是我们也能到小蓬莱去游玩一次,去划划船,拍拍照,多好阿!想不想老师去向校长打个报告?不过,今天,我们先得把下面一段课文读懂了。先过“三关”。

(四)趣读第4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孩子们的风貌。

第一关:你是如何理解“撞”的?

第二关:你从一声“对不起”中读懂了什么?两个“匆匆地”又说明了什么?

第三关:作者为什么又说“大概”了?

四、总结延伸

1、小结:冰心在颐和园门口和知春亭畔见到的孩子们真多,孩子们精力充沛,充满力量,得到了冰心的赞美。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冰心奶奶说吗?假如你是那么多的孩子中的一个,你又会对大家说些什么?

2、想一想,写一写。(任选一题)

(1)我想对冰心奶奶说

(2)我会对大家说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可以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第一、二小节),写“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第二段(第三、四小节),写“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第三段(第五至八小节),写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行正旺的海棠花。第四段(第九小节),写“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段落及原因。

4、解决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段落及原因 ……此处隐藏21219个字……>

生:读“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各抒已见,感受儿童和太阳的相似点。

师:是啊,儿童就和太阳一样充满朝气、充满活力。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朝气。

生:各种方式训练朗读。

(四)春天(学习第9自然段)

师: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小天使,就是花儿,就是太阳,所以她对人们说:朋友……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春天。

五、延伸

(一)写阅读体会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跳出来,就是以自己的“火眼金睛”来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请你们默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写自己的阅读体会。

生:定阅读体会。

师:这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已见。

生:畅所欲言。

(二)再读小诗

师:冰心奶奶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我们再来读两首冰心奶奶写的短诗。

生:自由读读课前发给的资料《雨后》、《纸船——寄母亲》。

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啊,只有心中有儿童,眼里才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你对冰心作品还有哪些了解?

生:交流。

师:冰心爱儿童,爱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爱,是冰心作品的核心。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我们国家的另一位百岁老人巴金对冰心的评价。(出示内容)

生:齐读。(一代代青年读了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

师:同学们,我建议大家下课后,多去找一些冰心的书,多卖一点冰心的书来看吧!那你也会像冰心奶奶那样充满爱心,那你,也一定会像冰心和巴金老人那样,永远年轻。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15

第一课时

1、 听歌曲《春天在哪里》,问:你想去哪里找春天?

2、 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说说什么意思。

3、 出示冰心奶奶改过的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课题,说说意思。问: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找春天,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呢?读课文。

4、 自读检查。选自己最想读的段落给大家听。再练读,反馈。(说喜欢读的理由,点字词,正音。)

5、 读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问: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走的句子。(生读,划句子,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6、 第一个问题大家解决得非常好。第二个问题: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不拣儿童少处行呢?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边读,一边做上记号。你认为这里有个原因,用关键词写出来。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用关键词写出来。(学生找,再四人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1、 交流答案。a、儿童多处春光美b、儿童是朝气蓬勃的c、儿童是春天的使者d、冰心奶奶喜爱儿童e、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2、 出示句子: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处,就是儿童。

3、 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冰心奶奶有什么新的了解。

4、 出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走近冰心,去感悟冰心。

冰心《雨后》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1959年6月23日

《雨后》是一首描写童稚举止、心态的诗,也是一支充溢着儿童情趣的欢乐的歌。它发表于1959年6月27日《光明日报》。这首诗的文采、格调,相较于她往昔被誉为“冰心体”的诗作,似迥然而异。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

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纸船——寄母亲》赏析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像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