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1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告诉学生两步骤,
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螺丝刀撬开筒盖、夹子夹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分析。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多准备些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操作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教师有必要进行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可结合夹煤饼的火钳,比较能说明问题。
对于“小杆秤的研究”,建议专设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因为如果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顶多就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价。因此,可以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探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2作为本学期的第一课,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有利于促进一学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即然教学的是“使用工具”,那就让学生亲身经历使用多种工具的过程,在使用中培养兴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切不可一二种工具走个过场,更不可看看插图说一说来“画梅止渴”。
1、工具的准备。要准备多种工具,对教师而言是增加了不少负担,很多老师会通知学生自带些工具,虽然减轻了教师准备的负担,但是学生要么忘记带了,要么带的不多,就那么几种常见工具。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带”+“就地取材”来解决这个材料问题。学校的劳技器材中有榔头、螺丝刀、剪刀、锯子、镊子、木工刨、卷尺、尖嘴钳等十多种工具,而且数量较多,完全能满足四人小组的'使用。有了那么多可以动手操作把玩的工具,学生的上课兴趣自然就高涨了。
2、“选用什么工具好”的活动安排。此项活动,要求学生选用合适的工具将铁钉、螺丝钉、图钉从木头里取出来。螺丝钉应分一字和十字螺丝钉,而给学生小组提供的螺丝刀只有一字螺丝刀或十字螺丝刀,故意制造些麻烦,让他们更深入了解“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干活”的重要性,并在活动中,通过不同小组间的借调工具,来加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配合。对于这个活动材料的准备,平行班的第一班教学,需要老师辛苦一下,准备好各组的材料,而后续的班级,一则为了避免准备上时间紧张,二则也可以减轻教师负担,我在让学生选择合适工具取出各类钉子后,又安排了一个“选择合适工具快速而保质地将这些钉子再钉回木头里去”的活动。这样,即再一次让学生选择工具使用工具,又完成了下一个平行班的准备工作,一举两得。不过,在进行这两项活动中,有部分小组的同学为了偷懒,用榔头将螺丝钉拔出或敲入木头,教师应强调一下这种操作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有其缺点,会减少该枚螺丝钉的承重能力,在生活中实际操作应用时不可取。
总体而言,本学期的第一课还是能够较好地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技能,并为后续教学活动作好铺垫等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3今天,我上了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变色花》一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酸、碱性物质,了解到指示剂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分辨物质的酸碱性。通过研究紫甘蓝的变化,使同学们逐步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对科学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先采用表演魔术的方法,在事先准备好的花朵上喷醋,在叶上喷上碱水,花朵变成红色了,叶子变成绿色了!”同学们惊呼着。随后我问学生:“你们看了这个实验想知道什么?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让他们认识了什么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及指示剂,最后进入探索阶段,引导同学们用紫甘蓝自制指示剂,教同学们把紫甘蓝(约50克)一片片撕成小块,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叶子撕的越小越好。然后用厚的透明的塑料袋装上,再往塑料袋中加入半杯温水(约50℃-60℃)。握住袋口,反复挤压3-5分钟直到流出紫色的水为止,把挤出的甘蓝汁倒入烧杯。当有几个手被紫甘蓝染色的同学去洗手时,奇迹发生了,同学们惊奇的喊了出来,纷纷跑到我的面前:“怎么回事啊,老师、老师,我的手怎么变成蓝色的'了”。我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自来水是碱性物质的原因,它和紫甘蓝相互接触产生的化学反应。然后我把带来的牛奶、洗洁精分别准备好,量取100毫升放入烧杯中,再分别滴上10滴紫甘蓝汁,观察记录物质颜色的变化。[-=}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的兴趣空前高涨,争先恐后的去把甘蓝汁滴到烧杯里。实验非常的成功,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堂课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研究性地学习科学,启发学生认真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每个科学知识都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探究而得到。我经常在课堂上遇到诸如“你若有呕吐的经历,就会感觉到胃里有酸水,是不是需要喝些碱水呢?”的问题。我认为在课堂上并不一定要直接回答是与否,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利用网络,家庭父母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这种研究性的学习逐步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这正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及科学课程应具开放性的基本理念。
同时,我还体会到对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教师应给予支持和理解,比如学生在制做指示剂时弄破了塑料袋,菜汁洒在了手上,我并没有指责他们,而是让他们去洗,去发现新的问题,同时我还扮演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亲密伙伴,向别的组借来实验用具帮助他们重新制作指示剂。我想,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此处隐藏6332个字……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12本课教学的基础,在于同学制作“学校生物分布图”时对学校植物的了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同学掌握运用“分类”的方法来研究植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规范,而按不同的规范分类,又会有不同的结果。
进行分类研究的植物,教材中出示了11种,但有局部是学校中没有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认为利用学校中同学观察过了解过的植物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事先给学校的植物拍好照片,通过媒体展示给同学。因为同学对这些植物已有一定的观察认知基础,所以感触更深,对分类活动的开展更有利。在分类时,先确定规范。分类的规范,同学除了依据书中介绍的草本和木本,水生和陆生之外,还能提出开花和不开花,有种子和没种子等分类规范,有些可以教师补充,如按常绿和落叶分。确定规范后,依据不同的规范给植物分类这项活动,最好是提供各类植物的照片(名称),然后依据同学的汇报,用磁铁在黑板上排列分组,再换一个规范进行分类、排列,这样,就能很直观地发现:分类规范不同结果也不同,而且有利于交流讨论。我没有按设想的印出那么多植物照片,就改为发卡片让同学写出学校植物名称进行排列,效果也差不多。依据学校植物,使同学了解了分类规范,了解了如何按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之后,可以将范围扩展到校外植物,让同学说说所认识的学校外的植物中,哪些是草本、木本、水生、陆生、常绿、落叶……
按着分类活动的延续,将植物分为开花和不开花植物。对于开花植物,同学了解较多,可以结合四年级种植的凤仙花对植物加以了解进行说明。而对不开花植物,同学了解认识不多,需要向同学介绍:苔藓、蕨类、藻类。其实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般学校中都能有所发现,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教师课前最好搞些实物来供同学观察了解。对于蘑菇、木耳这种菌类植物,按新的植物学分类,是不属于植物,因此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是有错误的,需要向同学指出予以更正。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13在分类教学时,着重应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了解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的身体特征。但在给昆虫、鸟、鱼、哺乳动物添加成员时,却又出现了各种问题:企鹅、鸡、鸭、鹅不当鸟类;蜘蛛、蜈蚣当昆虫,爬行类动物和两栖动物容易混淆等,把鳄鱼说成两栖类动物,认为它既能在水里有能在陆地上,所以是两栖类动物,忘记了两栖动物是小时候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在出现这些问题时,我让学生再次阅读书本中关于四种动物的.概念定义,再结合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进行区分删选,及时把问题解决。
游戏环节,我也精心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突出了重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14曾听过人家描述如何上《抵抗弯曲》,说来也巧,今天轮到自已来上了。
按人家的描述,厚度增加后,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应明显增加。为了上课时不出意外,上课前自己学着小学生做了起来。自已学着人家讲的,用相同的纸裁了几张长与宽都相同的纸条,没有垫圈,就用回形针代替。一张纸的厚度时,纸能承受2个回形针的重量,两张纸、三张纸,随着纸的厚度的增加,纸能承受的回形针数几乎是成倍的增加,没有像人家所说的明显的增加!那问题出在哪里,如果用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做实验,学生根本不能得出教材所期望得出的结论。难道是教材出了问题——有的材料厚度增加了,抗弯曲能力会明显增加;而有的材料不是这样的,甚至增加的量比成倍的'数还要少。如果我们按实际操作来得出结论,那与生活中的现实又相背!
后来想想,也许是我们操作上出的问题,可能是书上根本没有明确告诉大家如何操作,结果,这么多的科学教师各自为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可想而知的。那操作方面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我们用厚一点的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为什么用薄的纸就不行呢?后来从后面的结构科学中得到了一些启发:把两张纸叠到一起架空与把两张纸粘到一起再架空,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这样,纸的结构发生了完全的变化,与其说纸的厚度增加使纸的承重能力显著增加,倒不如说结构的变化使承重能力增强得更加明显。
科学教材中往往会有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老师不容易搞懂,学生更不容易搞懂,这也无形中要求科学教师要多思考、多实践。知道站在人家的肩膀上是好事,但你也要知道这样摔下来会更疼!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15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是,把这两个问题抛向六年级的小学生,会是怎样的回复呢?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我在3个班都作了简单的调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如下:定滑轮可以省力,动滑轮费力。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这样认为?这应该是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切入口,可惜当时我没有追问,现在回想,这是一大失策。那么到底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揣摩着,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估计是受到前面轮轴知识的误导,至于认为动滑轮会费力,可能是因为觉得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多了个滑轮的重量。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大多数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随便弄个实验,让学生轻易得出结论,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也懒得去剖析学生观点其内在的因由,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灌输。
研究动滑轮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铁架台、弹簧秤、线、钩码、滑轮和横杆。在实验装置组装时,有好几个组的学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动滑轮掉下去了,就是线松了,我适时提醒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比直接提升物体明显省力,而且物体(钩码)越重省力情况越明显。
其实,我们是先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当时课堂上还出了个小插曲。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情景,我突发奇想,不采用书本那样简单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轮装置一边挂上钩码,一边用弹簧秤测量。顺便说明一下,为了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说明之后,把两个实验材料同时交给学生,中间不打断。没想到,演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一个钩码是0.5N,可用定滑轮装置提升时,弹簧秤上的.读数大概是0.4N左右——这不正好证明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的猜测吗?
晕!我赶紧给自己台阶,趁演示时学生没有看清楚弹簧秤上的读数,对学生说我们研究定滑轮的作用时,还是采用书上的方法,这样更简便。学生是没有为难我,因为他们不清楚内幕,高兴地做实验了。可我为这个情况纠结了,到底为什么有定滑轮会出现弹簧秤上的读数少于物体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觉就是弹簧秤的问题。弹簧秤调零时是正拿的,而反过来测量的时候,弹簧秤的指针位置会偏离零刻度线,而且弹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论坛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许多朋友也是这样的观点。
写到这,这节课的反思差不多了,谁知我的脑海中又产生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弹簧秤不能倒过来称量,那后面在研究滑轮组的时候,测量时弹簧秤不是也倒过来了吗?那这样测量肯定也存在问题,就让它隐藏在滑轮组省力的情况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