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8-10 11:35:03
语文教案(锦集6篇)

语文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写景课文。本文以优美明快的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课时安排:

全文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导学第二、三段,体会庐山的特点,掌握运用“总——分”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目标: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的联系,所处的 位和作用,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五)、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图片。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易于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因为本班学生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我选用了幻灯机等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入情入境,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又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2、这一部分内容分别描绘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都是运用形象的`修辞手法,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来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基于学生对修辞手法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导学——自主学习”的学法迁移,带着学生学习理解第二小节,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这样学生不但从语言文字中得以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为了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段内容不但描绘得情境美,而且语言也美,因此,我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读,分组读等方式,入情入境地指导朗读,能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领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

【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诵读学文,体验感悟:

1、导学第二自然段:

①、自渎课文,找出中心句。

②、齐读中心句,默读学文,这个自然段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③、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④、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⑤、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点出“总分”结构写法。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2、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运用学法迁移自主学习本自然段。

②、检查自学的情况,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3、过渡学习最后一段:

①、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我们置身其中感受了“美丽”吗?如果老师让你们马上离开!你们愿意吗?(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流连忘返”)

②、为什么庐山的云雾能够让人流连忘返呢?指导用“留连忘返”造句。

4、总结全文

①、配乐朗读全文

②、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③、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以上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导学”特点,使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又初步领会了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从中初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四、说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评价手册》

五、说教学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课堂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和表达为主线”的原则。既展开了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感悟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又让学生展开了思维,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层次明,结构清楚,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附:板书)

千姿百态

庐山的云雾 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竖提、竖折两种笔画和一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我们猜一个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生猜:太阳

2.看一看:老师在黑板上板画万丈光芒的太阳

3.说一说:看到太阳你想到了什么?哪些小朋友能给大家讲讲?

4.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太阳有关的课文——《阳光》(认识耳朵旁,给“阳”字找朋友。简单理解“阳光”。)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课文,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温暖的阳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此处隐藏5931个字……“我”在看骆驼吃东西。第二幅画面:“我”和爸爸关于骆驼“为什么脖子上带铜铃”的对话。第三幅画面:“我”在追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第四幅画面:作者在回忆中重温了童年的生活画面,最后点明创作《城南旧事》的心灵体验。

回顾四个画面,尤其前三个画面,作者勾勒了老北京城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的生活场面:冬天购买烧煤,这在许多北方人家是多么平常普通的场景,然后作者却抓住了这一生活画面,给我们带来了细腻温馨又带有寂寞感伤的情感体验,这样在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这四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结合原文说明你的理由。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驼队、看到冒着的白烟,置身其中一样。

教师补充:当时的北京流行有一句话:家有半碗粥,不去门头沟。说的就是当年门头沟采煤人、拉煤人的痛苦生活。因此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的“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的字样便不是那么高雅、诗意了。

②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明确:走了三天三夜的骆驼一定饿坏了,小小的童心充满对这卑微生命的同情,于是“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动物就是生灵,从动物的生命表现中会体味到人的生命感受。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走在冬阳下的骆驼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普通的,却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我读过作者的《城南旧事》,她所想念的人物里面,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就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和作者的一段交往,也许是妞儿童年最美好的日子了,可惜她只有悲惨的童年,没机会长大。想读读关于妞儿的故事吗?

五、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次共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例文”。主要写小作者仔细观察看到的景物。写得清楚、明白,充满同趣。第二部分是“习作要点讨论”。紧扣本次习作训练要点,对“例文”的有关方法)作了提示。第三部分是“作业”。先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建议充分进行习作的交流。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领会写发现一要新,二要细。

3、按照“作业”要求,从观察到的景物中,选择两三次,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5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平时生活中新发现的情况

二、揭示要求,明确目标

1、出示要求,思考:

(1)、写什么?

(2)、怎样写?

三、学习例文,写法

1、指名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新发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默读,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发现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3、:这例文通过小作者细致的描写小作者又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要写好这次,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板书)

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1、口述。

①自由练说。

②同桌互说

③指名说

④师生共同评议

2、写稿。

第二课时36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生:老师,我抓住了一只“西瓜虫”。

师: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就在那!

师:能具体说明白吗?

生:就在假山边的泥土中。

生:我也发现了,就在花坛的边上。

生:草地上也有,老师,你看就在这些岩石的下面。

师:这可不能称作岩石,还是叫做石块更形象。

生:我知道“西瓜虫”因为怕太阳所以住在泥土和石块下。就像蜈蚣和蚂蚁。

师:蚂蚁是住在石块下吗?想想。

生:噢,不是,是在窝里。呵呵

师:对,“西瓜虫”有窝吗?

生:没有看见,可能它不修窝。

生:老师,这有个洞,他是不是就住在这里?

师:你仔细看看。

生:不是的,我将“西瓜虫”放到洞里,它又爬了出来。

师:“西瓜虫”有几只脚呀?

生:不知道

师:仔细看看。

生将“西瓜虫”翻到过来,仔细的数着。

生:哈哈,我知道了,有十二只,还有两个触须

生:老师,你快来看,“西瓜虫”会爬墙。

师:它这爬墙的姿势,多像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呀

生:我知道,是蜘蛛侠

生:它和蚂蚁一样

生:它和壁虎一样

师:所以你可以猜想它脚上可能有什么?

生:吸盘

生:老师你看这两只“西瓜虫”见了面还是不理睬,各走个的。

师:为什么它们没有撞到一起?仔细看看相遇后的情况。

生:他们像蚂蚁一样,对着触须。哈哈……

生: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叫它”西瓜虫“。因为我们一逗它,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圆圆的,身上还有一些条纹和西瓜上的一样。

师:你观察仔细,联想贴切。但是“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的“弯”,能不能换个更合适的词?

生:缩

课后反思:

习作三的教学,我吸取了习作二的教训,没有先指导学生读例文,这样避免用例文的框框将学生牢牢套住。而是和学生共同走到了室外,在春天的校园中,和孩子们去共同发现。整整一节课,孩子们在垂桃的花香中,观察层叠的花瓣。在泥土的芬芳中,逗弄着“西瓜虫”(一种甲虫)。在他们的观察中,我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引领者。

《语文教案(锦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