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隐者不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寻隐者不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1课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觉得,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寻隐者不遇教案2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写作点拨
本来要用八句话,作者却只用了四句就把彼此的对话交代清楚了。作者用词的推敲可见一斑。
1、对话模拟:
贾岛:松下问童子:“你的师父在家吗?”
童子:“不在。
贾岛:“那么他 ……此处隐藏17835个字……——“岁寒三友”之一,品格高洁,刚毅 采药——济世救人,品格高洁 此山——远离世俗,世外高人 云深——云雾飘渺,神圣高洁
4.作者对隐者的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再读。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
六、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案14一、教学目的:
1、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法
1、 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 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 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 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 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寻隐者不遇教案15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