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媳事迹材料

时间:2025-07-12 18:11:03
好儿媳事迹材料

好儿媳事迹材料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材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好儿媳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儿媳事迹材料1

面对别人的称赞,刘彦华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他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刘彦花,现年50岁,多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20xx年,和她生活了20多年的婆婆突患脑出血离开了人世,从此,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公成了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由于婆婆去世,公公一蹶不振也病倒了,她为了让公公早日康复,每天耕作后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陪在公公身旁,安慰老人,鼓励老人振作起来。

后来,公公的病情加重,丈夫为了生计常年出外打工,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回来,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她每天为公公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公公在床上躺了二年。她为公公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公公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小芬待我比亲闺女还亲。”

为照顾卧病在炕的公公,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她自始至终都倾注着一个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她怕近80岁的公公寂寞,每天都要给公公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和新闻。

公公有眼疾看东西不太清楚,为了减少磕碰,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公公,一天三顿,一年360天,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刚入秋,她就将两床棉被弹成一床松软的被套给公公铺上。冬天出门之前,她总是把饭菜盛好温在炉子上,让公公什么时候起来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公公爱干净,她总是把公公的衣服被单、褥单洗得干干净净。

公公在医院住院,她一有空就到医院跑前跑后、干这干那,同室的病人都认为她是老人的女儿,老人也感动的说:“我早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了!”这么多年,老人无论大病小病,总是第一个由她照顾。

当公公听说旗妇联要推荐好媳妇的消息后,非要把她推荐上去,她说什么也不答应。她说:“爸,作为小辈,我们孝敬您是应该的,为什么非要让别人知道呢?”

丈夫说:“她的`支持是我努力干活的动力”

丈夫在外地打工,她了解丈夫、理解丈夫,为了支持丈夫,她承揽了全部家务。为了做家务,这么多年她中午从不睡午觉,晚上忙到12点多。为了让丈夫安心在外打工,公公病了,她都一个人扛着,从来不告诉远在外地的丈夫。在她报喜不报忧的一个又一个电话中,丈夫在赤峰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年,既开阔了视野,又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

刘彦华勤奋敬业,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好儿媳事迹材料2

齐耳短发,又黑又瘦的脸庞,因常年劳作而略显疲惫的神情。初见李xx,和普通农家妇女毫无区别。就是眼前这个外形普通的妇女,从xx年开始,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照顾婆婆和公公两位先后瘫痪在床的病人,书写了一首“百事孝为先”的人间大爱之歌。

1987年,正值23岁青春妙龄、善良温柔的李xx带着女孩的纯真梦想走进了丈夫德xx的家庭。 在那个年代,同一般普通农村家庭一样,丈夫家境并不殷实,几乎是一穷二白。但好强的李xx和丈夫却不气馁,他们决定用勤劳的双手,白手起家。李xx白天上地和家人共同劳动,晚上回家还要预备第二天的伙食、纳鞋底、做针线,负责一家的洗洗涮涮。很快,村里人发现德家变得干净、有生机了。

结婚两年后,女儿德xx出生了,小家伙的问世让这个家庭平添了许多快乐。当时农村还没兴起农业产业调整,农民大多都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都比较清苦。就在女儿两岁时,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李xx带着女儿到北京去打工。丈夫德xx会开车,就跟人跑运输,李xx则一边照顾女儿一边打点零工。

虽然身在北京,但李xx的心却无时不在惦记家中的两位老人,每月发工资后,她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公婆寄回去家中的开销,逢年过节,无论多忙,她都会和丈夫回家去和公婆团聚。公婆在家种田理地,他们夫妇二人在北京打工挣钱,李xx家的日子过得幸福殷实。1995年,儿子德宗辉北京出生,为这个幸福的家庭更增了一丝喜气。

天有不测风云。xx年末一天,原本身体硬朗的婆婆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后经诊断患上了脑瘤。为了让家人安心,李xx带着一双儿女回了家。她一边照顾公婆一边耕种自家十多亩承包地,丈夫凭着驾驶技术给别人跑长途运输。xx年婆婆做了脑瘤切除手术,却留下了后遗症——身不能动,口不能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刚开始婆婆要么赌气不吃饭,要么口齿不清地嘟囔。李xx知道好强的婆婆那是接受不了瘫痪的现实,就一边给她洗脸,梳头,洗脚,按摩,一边给她讲在北京的生活和趣闻趣事。慢慢的,老人心中的郁闷化解了,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婆婆逐渐地会自己吃饭、自己翻身、会自己坐起、有人扶着会下地挪几步,虽然每一个动作完成都很费力,但婆婆病情的好转让她的心里装满了希望。

见惯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突然窝在家中伺候瘫痪病人,她的心一时无法平静。再加上她性子急,又缺乏护理病人常识,常常是到婆婆拉尿到床上还不知道,孩子放学回家后才发现饭没做好。那段时间,丈夫天天长吁短叹,两个孩子异常安静,公公天天抽闷烟,婆婆每日以泪洗面。她意识到,必须调整心态,做好家中的主心骨。

从护理婆婆开始做起,她专门跑到医院去咨询,依照医生的吩咐,从生活保养到药物调理方面仔细的护理老人。看到老人一天天好起来,丈夫笑了,公公眉头舒展了,孩子又有欢声笑语了,一种久违的快乐又重新回到这个家。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李xx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生活却又一次考验了李xx。xx年冬季,公公突患脑出血,留下了右侧身体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说话口齿也不清楚。一家人都懵了,已经瘫了一个,再瘫一个,可咋办?

“我能伺候好他们两个,你们放心吧。”面对家人痛苦的眼神,她知道自己是家中的主心骨,绝不能垮。

白天干农活,回家就伺候一双瘫痪在床的公婆。不论再忙再累,给公公婆婆喂饭、擦身子总放在第一位。做完家务,再给公公婆婆按摩,每次都累得手软胳膊疼,但看到公公婆婆舒心的笑容,她觉得值了。

年复一年,李xx每天重复着繁琐而又必须的护理步骤。只要是公公婆婆爱吃的饭菜、只要是有利于老人健康的食品,她都是尽最大的可能来满足,从不计较花钱的多少,而她自己却从不和同龄的媳妇们比穿戴,朴素地过着平凡的'日子。在她的熏陶下,两个孩子也十分尊重孝敬爷爷奶奶。他们主动帮李xx给老人喂饭、洗脸、接大小便、 ……此处隐藏5145个字……就是我的女儿啊!”几十年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红过脸,发生过争执。耳濡目染,孩子也争着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逢年过节或奶奶的生日都要给买上点小礼物。

经过赵秀华的精心护理,婆婆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慢慢地,她能下地做一些简单的活动了,言语也逐渐清晰起来,还可以和邻居聊天了,家里又有了欢乐的笑声。南街上的居民都夸赵秀华孝顺,她总是不好意思的笑一笑,淡淡地说:“人都有老的时候,我这么做都是应该的。”

赵秀华是这样理解“孝顺”的:花钱为老人买喜欢吃的、喜欢喝的、喜欢用的东西叫“孝”,让老人不怀疑、不生气、不担心叫“顺”。一处四季珍复秋冬,赵秀华总让公公和婆婆吃得开开心心,穿得干干净净。

在古老的南街周边,大家都知道赵秀华的名字,婆媳如同母女,婆婆叫她从不叫大名,总是亲切地、甜甜地叫“华华”。“一个做儿媳的能得到婆婆这样的疼爱,是一种特别的荣耀和幸福。”赵秀华这样真切地坦露着自己的心声。

二00四年三月,公公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无法自理,出门后根本就回不了家。有一天,公公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离家出走了。下午下班后,赵秀华回到家后才知道。她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四处寻找,一直找到晚上十点多钟都不见人影。在全家人大失所望的时候,西城派出所的民警通知到文成派出所领人。当一家人把全身湿透、神志愰惚、全身是泥的老人带回家,赵秀华和丈夫给公公洗完澡、换好衣服、吃过饭后,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自此,老人的身边就没有离开过人。二00五年九月,公公又一次不注意离家出走了。这次出走,致使老人大腿跟部骨折。从此以后,公公就只有在床上治疗和生活了。每一天,赵秀华和丈夫都轮流要给他喂饭、洗脸、接便。老人不能端碗吃饭,她就一口一口地喂,为了减轻老人长时间一个姿势卧床的痛苦,她就定时为老人翻身、擦洗身体。有时公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被褥,她就立即去清洗。邻里常称赞说:赵秀华是真孝顺,她是公公、婆婆的女儿,真不愧是读过书的人。

赵秀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种大爱的意义。孝顺是一种储蓄,期限到了,总是能兑付的。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

赵秀华热爱工作、无私奉献,忠于爱情、勤俭持家,尊老敬老、任劳任怨,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教师,同时,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好妻子、好儿媳,她为传承传统文化、创建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迎风而歌!

田如英,1950年10月生,现生活在贤昌乡甲耳村铁冲,在家务农。与千千万万个天下母亲一样,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虽没有文化,但识大体、顾大局,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与丈夫生活几十年来,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特别是其丈夫刘光模担任甲耳村主任、支书后,田如英支持丈夫工作,当好贤内助,解决了丈夫的后顾之忧,与儿媳和睦相处,带领儿子、媳妇把家庭管理得紧紧有条,让刘光模更好、更放心去开展工作。 人们常说,世上的关系最难相处的就是婆媳关系,但在田如英看来却不然,因为我与媳妇之间的关系是很和谐融洽的。我们之间与其说是婆媳关系,不如说是母女关系,因为田如英给予媳妇的关心与爱并不压于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她常常对儿子说:“刘增文啦,你得了个好妻子,我得了个好媳妇,你不准欺负她,要对她好一点,如果让我知道你有欺负她的地方,我一定不饶你。”她的这番话,儿媳听到了乐在心里,喜在脸上,为她们相敬如宾的婆媳关系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儿媳一心一意把持好家庭的信心。 20xx年12月,其丈夫刘光模当选上甲耳村主任后,心情非常矛盾,又喜又忧,喜的是得到乡亲的信任,推选为全村当家人;忧的是顾了大家就得舍弃小家,最主要的是怕遭家庭的反对,没有家庭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了。考虑再三,决定召开家庭会讨论,会上他说:“今天选举,我被选为村委主任,今天召集大家开会讨论一下,去?(任职)还是不去?如果去了,在任职3年内就别希望我回家帮你们做什么事”。大家沉默寻思,最后田如英表态:“既然乡亲们信任你,选你为村主任,那你就放心去干,家里由我负责,你放心去吧,但是,去干就得干好,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重托”。得到老伴及儿子、儿媳的理解和支持,他全生心投入村委工作。丈夫在上任后地工作中,为联系工作方便,刘光模从20xx年就佩带了手机,但由于甲耳地处都匀市与麻江县交界,大部分使用的是都匀信号,刘光模手机仅漫游费一项每月就达150元左右,每月话费达200元以上,最高时达620元,他月报酬不过180元,可是他并未向村委或上级要求报销过一分话费,全靠老伴田如英带领儿子和儿媳在家发展大棚蔬菜来供养。 田如英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孙女刘淋从小得一场大病后,下肢残疾,不能走路去上学。为了不让丈夫及儿子和儿媳担心,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发展生产,田如英主动与丈夫商量,自己从家搬到村委会居住,一方面,照顾丈夫起居和为村“两委”其他成员搞后勤,却不收取村里任何费用,二是照顾其孙女刘淋上学,甲耳村委会距甲耳小学500米,每天孙女上学都由田如英背去背回,给孙女洗衣煮饭,但田如英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田如英与儿媳相敬如宾的关系及当好贤内助精神,在甲耳村成为了佳话,应不愧是一个好婆婆。

好儿媳事迹材料6

小英结婚至现在已十七年多,十七年如一日照顾老人、相夫教子、吃苦耐劳、从无怨言,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她就扶着他们,她就给他们端饭、洗衣服、捶背,病了吃药,从不嫌弃。为此,爷爷、奶奶过世以后,亲友们给她送了一块“好媳妇”匾。

她不但对爷爷、奶奶好,对公婆更是没话说,公婆脱下的脏衣服,不管是娃鞋,以至内衣内裤,她只要看见,都洗的干干净净,还给公婆买衣服,夏天买单的、冬天买棉的.,鞋袜、毛巾、洗发液、生活用品,都是她买。

二0一三年,婆婆病了,并做了手术,下不了床,她给端饭、端药、倒屎倒尿,不嫌脏、不怕累,知热知冷、问寒问暖,把婆婆当亲娘,婆婆感动的说:小英,你比亲闺女还要亲。二0一四年,公公又因病住进了医院,全身病痛不能动、睡不下、起不来,她就把公公轻轻地放下,又慢慢地拉起,十分的耐心。当时是七、八月份,天气很热,又肯出汗,她就端来了一盆温水,说爸我给你擦擦背、洗洗脚。她爸正在输液想小便,说“小英咋办呀,我想小便”。她说“爸,没事我扶你上茅房”。她到街上买了一大碗饭,她爸说“小英呀,你买了这么大一碗饭,我可吃不下”。她就笑着说“爸,你先吃,你吃剩下了我再吃”。同病床的病友都说,你这闺女真好,她爸笑着说“我这不是闺女,是媳妇”。病友高兴地说“你真有福气,娶了这么好一个儿媳妇”。

她在城里打工,每次回家都要买些菜、买些肉、鸡蛋,说你们多吃点营养东西,对身体有好处,只要你们把身体养好了,我们做小的就放心了。有人问她“小英,你为啥,就这么好呢”她就笑着说“人活着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她不但对老人好,对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街巷邻居,关系都处的十分和谐,笑口常开,不叫大爷、大妈不说话。十七年啦,做过的事太多啦,那能一一表说。希望通过这次好媳妇评比,把她的优点,让大家都知道,起个带头作用,孝敬老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每个人都是父母千辛万苦的养大,希望大家善待父母,和睦家庭,愿所有的老年人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吧。

《好儿媳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