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
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指引。)
用略带神秘感的导语引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视:
“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字美感的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书法作品。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是所有热爱书法的人心中的至宝,传说它的真迹已经随着唐太宗眠于地下,可是流传下来的拓本也是人们心中的珍藏。它就是文质兼美的《兰亭集序》。”
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生平简介以及后人对《兰亭集序》的评价,让学生简单了解。
2、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与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
在诵读之前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标划出重点字词和知识难点,作为之后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齐读时教师作诵读指导。
3、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在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文意后,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
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
比如第一段中的“修、毕、咸、修,长、高、引、信”等重点实词。学生在自主阅
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尝试自己总结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对于学生自己处理不了的难点,教师做重点指导。
4、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
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重点字词,找学生回答问题,以此来落实文言文知识。
5、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自主解决了文言知识后,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内涵意义
进行探究。
问题一:在每一段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
问题二:在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让学生在每一段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在明确文意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作者的感情是体现在“乐、痛、悲”这三个字上。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上的局限,他们很难理解作者在游乐的时候为什么会生出“悲痛”之感,这也是学生理解文意的难点。根据这个情况,就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回答。
问题一:乐由何来?(天时地利人和“信可乐也”)
问题二:“痛”在何处?(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问题三:由何转悲?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一、二两个问题是对文本的分析,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三需要老师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引导,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的体验去感受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思考讨论中就理解了作者的情怀。
6、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
人生犹如一场盛宴,欢乐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王羲之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他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体验,说说你对人生的看法。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7、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最后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练习题的形式来梳理
知识点,用多媒体展示。
1、请按下列要求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A、说诗的产生:(“一觞一咏”)
B、说诗集的由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说编集的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B]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3、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面对着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过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人与人相交往,很快就度过一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译:后人看待我们今天的人,也要根据我们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况。
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3)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知识融合其间
3、升华全文中心,讲解对学习的认知
【教学重点】
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联系自身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10~15分钟
……此处隐藏41456个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
(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
如: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还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
“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钱穆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
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
(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
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四、课堂总结
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
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果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
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五、作业
归纳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