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31 20:23:04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自主学习】

1、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

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

然后能自强也虽有至道

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5、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7、(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堂检测】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解释等的问答,记述。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课后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此处隐藏7956个字……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 强:勉励 长:促进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表示房屋。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 即庐,(四)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三、预习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