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花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花钟教学反思1《花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其原因,最后讲植物学家根据这一原理修建了“花钟”。文章思路清晰,文质兼美。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因此,我将采用“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展开《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并且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识花名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花名。然后一一展示鲜花的图片,学生通过图片的欣赏,引出“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一句。再通过反复朗读,感悟鲜花的美丽。运用多媒体出示鲜花图片,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
2.赏花开
《花钟》的语言富有特色,特别是描写花开的.语言,生动、精炼而准确。同样是写“花开”,课文里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我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学生个性化阅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更好地理解课文。真切地体会到作者语言的丰富和精妙。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理解“紫色小喇叭”的含义、“舒展花瓣”的动态美,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读写结合
为了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句式,我把文中句子换成“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蔷薇花开了,七点睡莲开了,十二点午时花开了……”与课文中的句子对比,体会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效果,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并及时加以拓展练习,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我又回到本段,美读全文,让学生与文本甚至与编者融为一体。
花钟教学反思2《花钟》一文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下这几个方面的思想:
一是合理运用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我们知道,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我让学生除了从教材上获取信息之外,还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内容。尤其是课前,我要学生去查找有关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在课中交流,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段落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的教学。
二是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是对的,但是,教师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和示范、讲解都是必要的。因此,在《花钟》第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读好这段,我进行了示范朗读,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由于这段只是介绍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学生容易学懂,所以我完全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进行检查,也只用了少量的时间。
整堂课比较完整,课前的预设,需要在课堂上的灵活应变,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时间上安排还欠合理,应把握好文章重点,分清主次。授课时掌握课文讲解的轻略程度。今后授课更应吸取教训,在备课时多下功夫。
花钟教学反思3《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文章整体结构比较简单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对课题进行感知,提出问题,如:什么是花钟?通过对什么是花钟的了解,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植物学家又是如何修建花钟的?如此一来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一二自然段的学习和感知。同时学习一二自然段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抓住关键句。如:体会和感悟优美的句子和作者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本课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课堂上我力求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如自由读、同桌互读、做动作体会读等,再通过欣赏鲜花的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深刻具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朵朵鲜花争奇斗艳,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培养他们的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我让学生找出第一自然段主要围绕哪一句去写?紧接着让学生赏析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时间,花的不同姿态。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可是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只是简单说了自己喜欢哪一句,讲不出原因。究其原因,是因为我没有给孩子明确的方向,所以才会让他们受限制。如:可以感知学生,用直接画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这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圈画出关键词,从关键词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的话学生在理解方面就会更加深刻,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每一个时间段花的姿态时,应为孩子配着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能走入情景当真,这样学生在感悟作者的文字时会事半功倍。在这一段结尾处,有省略号,在讲课过程中,我仅仅从文章内容角度上出发给学生点出了还有多种的花会在其他时间段开花,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此处还应该告知学生们省略号的作用有哪些?并且告知学生这是文章结构的需要。因为其他时间段开放的花朵,不可一一列举完。在执教第二自然段时,我以一个问题引出“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放的时间不同呢?”让学生找原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能够快速通过朗读找到答案,但我在处理第二自然段时太过急切,没有对文章所列举的昙花的例子进行具体深入的学习。以至于学生在理解上不够深刻。其次对于全文的把控上来说,从感悟植物学家的人物品质上,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的平台,让学生体会人物身上细心观察的品 ……此处隐藏11139个字……把看到的画面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出来。五颜六色盛开的鲜花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他们被这美丽的画面吸引了,不由得发出赞叹“真漂亮啊!”这时孩子的热情是高涨的.。然后,我让孩子自由读文,画出“花钟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入手,从而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第三段,在这一段的学习中,主要让孩子知道植物学家是如何做成花钟的,做成的花钟是又如何知道几点的,这段的学习理解“刚刚、陆续、大致”三个词,让学生明白作者用词的准确,更具科学性。
从第三段返回第一段的学习,我让学生默读第一段,分别画出写了哪些花?具体的开花时间?,接着出示9种花的图片让孩子欣赏,随后老师出示9种花开放的时间,以“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为例子让学生读后对照文本去体会两种不同的写法有什么感受?通过朗读对比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发现句子的不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引导学生观察时间的词语时,当学生讲出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时候,马上紧抓文本的词语(凌晨、中午、傍晚、晚上),在关注时间词语的时候,也引导学生去观察时间词语是一个整点、一个大致时间。
最后,一个拓展环节,看花写话,训练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讲完本课,很有感触,讲一篇课文,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地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讲完,我在讲第一段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而其他两段基本上是以读带过,课堂上,尽管有的段落我们可以带过,但是那些详讲?哪些略讲,老师必须得心中有数,万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一节课孩子所掌握知识能力的有限性,反思自己的教学,一节课到底让孩子学会什么,作为教师,要心中有数,另外,为了让孩子们的视觉有个美的享受,课堂上我们有效地利用课件,充分地发挥课件的作用,可用、可不用的课件我们尽量不用,把时间留给学生,多读书多感悟。
花钟教学反思14《花钟》一文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的第一篇课文。文章仅用3个自然段将鲜花之美、花钟之奇描述的生动形象、情趣盎然。一起来看看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花钟》教学反思,希望能帮《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一样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一样,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一样植物开花时间不一样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趣味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学会书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一样的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增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忙学习的本事。感悟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仿照课文表达方法,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陶冶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学习用不一样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以下意图基本得到体现:
一、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
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兴趣及文章特点,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设计了四大环节:
(一)、自读圈点,初步感悟;
(二)、比较句子,品味语言;
(三)、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四)、仿写延伸,发展语言。
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层层内化地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如,进行句子比较,学生经过听、读、辨,自我发现问题,发现了改过的句子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趣味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其间,学生对“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的理解与感悟是那么独到又富有想象!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本事。
二、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
语文课姓“语”,有着自我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确,恰如其分的情境布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网络信息知识……构成了一个美仑美奂的语文课堂,而这一切都应从课堂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要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本节课上几处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创设情境――“花的开放”;将学生在第一课时后查找到的各种花儿的图片用于本节课的“语言再现”;出示花钟图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生趣盎然,并且与教材情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另外,本课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更重要的是经过课堂反馈、评价、留作业等手段,意在增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忙学习的本事,并使学生养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给学生供给“自由的学习空间”。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背一背”、“交流归纳”、“介绍资料并仿写”,能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哪句就说哪句”;能够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主角变成小喇叭;能够身临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还能够经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我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研究探讨中,体验了学的过程,实现了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习空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个别词语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如“舒展”一词的理解还不到位。
花钟教学反思15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周四在与教研室的杨老师交流后,发现自己还有太多的不足。
1、最基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太繁琐,每节课应在三个目标以内,目标简略化,要具体明确,以便教学中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对三年级学生学情分析不准确,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复习生字词应出示的是生僻词,多用词和易错词,对于简单的词语,学生已经在第一课时中掌握,不必再重复。在学习课文第一段中只引导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应该再上升一个层次,让学生当堂试背,就如“跳一跳摘桃子”。
3、要正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而不是跟着老师走,在一个模板里学习,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4、老师的.语言要简练,提出的问题要有条理,分条出示。
5、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授课时要有语文味,自己在这方面还要下功夫,包括最基本的粉笔字,朗诵,上课的表情等。
几次的试讲发现太多的不足。能有各位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努力,希望能更快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