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9-16 07:11:06
语文教案经典7篇

语文教案经典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顷刻:极短的时间。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绚丽:灿烂美丽。

3、略

4、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5、(1)A.对生活充满热情B.对生活麻木不仁(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4)人云亦云(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6)略(7)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会写请假条的意义,初步培养遵守学校请假制度的习惯。

2、学会本课12歌声字。理解“请假条、发烧、按时、制度、冒号、原因、日期、姓名、顶格”

3、学会写请假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12歌声字;为什么要写请假条,让学生知道这是学校的制度。

难点:掌握请假条的格式。

教学准备:

1、投影、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课文1、4自然段。

2、学会12歌声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今天,()同学生病了(或前几天,()同学有事了),不能来上学,哪怎么办呢?(出示课题:请假条)学习生子“假”组词:请假,假日、放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上段落。思考:为什么要写请假条?怎么写请假条(不要求回答)。

2、读后汇报。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为什么要写请假条?哪个自然段写了怎样写请假条?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1)想一想这一段写什么?读后口头回答()把王小华爸爸写的()念给大家听。王小华请假是因为()。(应填上:李老师、请假条、头痛发烧)

(2)学习生字:利、华

(3)齐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听了老师的话,大家知道怎样写请假条了。)

四、指名说说1-4自然段的意思。

……此处隐藏3770个字……>

外面有什么声音?

外面是什么样的?

方法:同桌练习问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引导学生观察问话后面用“?”,回答完了用“。”。学生连写一写。

三.课堂总结:根据学生做题情况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童话:我喜欢听童话故事。

第六课时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通过看图认识植物的几个主要部分,继续学习在阅读时想象,用手势配合朗读。

观察种子发芽经过,写观察记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高兴”说一句话。

二.自读诗歌并了解一些有关植物的知识。

1.学生字读诗歌。

2.说一说“唱不完的歌”,后面应当是什么?

3.观察图了解植物的一般知识。认识 根 茎(藤)叶 花 果实(西瓜) 种子(瓜子)

三.学习加动作朗诵。

1.朗诵“老树的故事”,边读边加动作。

2.指名到前面表演。

3.练习给前几篇要求背诵的'课文加动作。

四.综合活动:种植种子并写观察记录。

日期活动变化

要求学生天天观察,没有变化的可以不记,有变化在记。

活动总结: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一首唱不完的歌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表情、行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小说的重要人物,分析其性格,再归纳主题。

教学过程 :

一、预习导学

1、走近莫泊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 栈桥( ) 煞白( ) 撬开( )

诧异( ) 牡蛎( ) 别墅( ) 皱纹( )

褴褛( ) 阔绰( )女婿( ) 嘟哝( )

3、问题与思考:

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时注意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个阶段人物的不同表现)

(三)再读文章,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中的“我”起到什么作用呢?

(四)研读重要文段,透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内心。

默读课文,勾画出典型的语句,注意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想一想:这种变化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探讨主题,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作者想借此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六)研读小说的艺术特色,借鉴写作方法。

大家公认莫泊桑的小说艺术是精湛的,在本文中,你特别欣赏哪一点?就本文的写法,谈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七)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 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 物特征,口述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八)联系实际生活,深入思考人际关系。

你觉得在中国会不会发生于勒这样的遭遇?假如遇到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会怎样评价他,你希望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

延伸拓展:

痛苦的游戏

罗小俊

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位正在某个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的朋友提出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他发给每人一张纸片,请大家在上面写下五件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爱情、朋友等。最后他再三强调:大家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

我认真地考虑了一下,在自己的纸片上写下了:丈夫、女儿、快乐、满足感和父母。这时,这位朋友请大家考虑放弃其中的一个。我轻轻地划去了“满足感”。我的“满足感”,其实是“事业有成”的代名词。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碌碌无为是悲哀的。所以,尽管只是一个中学教员,我还是希望能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工作上的“满足感”,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就算工作上表现平平,我至少还拥有我的家人和快乐,他们于我何等重要……尽管这样宽慰自己,我心里隐隐约约地还是有些郁闷——毕竟我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不大好玩的游戏。

接下来,朋友请大家在剩下的四件中再放弃两件。我一下子懵了,放弃哪一个好像都是不可能的。我请求说:游戏可不可以就此结束了?朋友说:那哪行?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忍痛割爱吧。真的,我的心里好痛苦、好矛盾。划去“快乐”后,我以歉疚、负罪的心情划去了“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千万千万要原谅女儿,毕竟你们不可避免地要先我们而去。

然而这游戏还没有结束!朋友请大家在仅剩的两件中还要划去一件,保留最后一件。这真是太残忍了!我的丈夫和女儿,我怎么可能舍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的丈夫,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我迷惘时为我指点迷津,在我失意时为我排忧解难,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他!而我的九个月大的小女儿,集聚了我所有希望的小精灵,她傻乎乎的笑脸,她无所顾忌的大哭,都是那样深切地牵扯着我的心,我的生命中也不能没有她!如果要选择舍弃他们中的哪一个就让我先舍弃自己吧。

游戏结束了。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游戏的现实意义,而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原来,生命中的种种至爱,在我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我的家人,我的事业,我的快乐心情,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尽管只是一个个假想的“放弃”,仍然让我感到痛苦和沉重。

一个游戏参加者喃喃自语:什么呀,真是个无聊的游戏!我看了他一眼,不,朋友!这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让我们更诚挚地去爱、去珍惜吧,在我们还拥有着的时候!

1、用文中的短语填空。

(1)作者在纸片上写下的五件最珍贵的东西,可以分为“ ”、“ ”、“我的快乐心情”三类。

(2)文中所述只是一次游戏,尽管只是假想的放弃,而作者却感到痛苦和沉重,这是因为她是“ ”对待的。

2.作者划去“父母”时为什么感到歉疚、负罪?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游戏是痛苦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

《语文教案经典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