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作者和小狮子爱尔莎之间的亲密关系。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饿顺序叙述的。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你们见过狮子吗?觉得狮子怎么样?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文中的“我”和狮子的感情如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
3、讨论: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钟(zhong)、程(cheng)、丧(sang)、择(ze)、资(zi)
2、认清字形:
配、丧、抛
3、理解词语:
和睦相处、垂头丧气、教训、资源
4、老师抽查、指导理解。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词,口头组词语。
2、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1)、读课文,说主要意思。
2)、讨论理解:小狮子爱尔莎什么样?为什么它“一刻也离不开我”?
“晚上和我一起睡”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二部分:
1)、读课文,说主要意思。
2)、讨论理解:在“我”和小狮子的相处中,都发生了哪些事?
爱尔莎洗澡时的情景如何?说明了什么?
爱尔莎碰到犀牛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爱尔莎在换牙时有什么举动?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我用鞭子着实教训了它一顿”?
爱尔莎对“我”的责打是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真正的关爱”是什么?
3)、再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感情。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读课文,说主要意思。
2)、讨论理解:“我”为什么要把爱尔莎放回大自然?
“我”都做了些什么?
3)、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感情。
4)、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说从什么地方看出“我”真正喜欢小狮子爱尔莎?
3、谈谈人与动物之间应当有什么关系。
4、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5、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说给他人听。
3、完成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2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一课《海上日出》,第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第一单元,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体会抒发的美好感情,注意观察景物上,表达顺序上和用词造句上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海上日出》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部分,描写了晴天里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本篇课文是精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班学生42人,朗读能力较好,基础薄弱,思维迟钝,对字词的理解能力较差,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
看图,读读、讲讲、评评、比比、练练。
七、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海上日出的录像,图片,课文范读的音乐。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内容
本文作者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市。80年代以来被誉为“文坛泰斗”。
每当人们来到海边,总忘不了早早起来看海上日出,那是一种怎样壮观的景象呢?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你不仅会如同亲眼看见大自然的之一伟大奇观,而且会被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生动地描述所折服。仔细观察图画,看一看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播放海上日出录像。(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练习口述图意。
1、老师提示学法。
先整体观察,再仔细观察细微部分,最后回到整体印象。练习边观察便叙述。
2、检查交流
第一幅图:描绘了太阳刚刚升起时的景象,图的下方全是海水,说明是在海上看日出。太阳比较接近海面,红而圆,没有夺目的亮光,说明太阳刚刚升起。
第二幅图:描绘了太阳被云遮住是的景象。
(三)教师伴着音乐范读课文,学习字词。
1、让学生边听边看课文,对不懂的字词做好记号。
2、检查交流初读 ……此处隐藏15943个字……样的写法吗?你使用过这种写法吗?
问: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二)读课文、画“住宅”。
1、带着问题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画出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反复的读一读。
2、老师出示一张有错误的蟋蟀住宅图,让大家找一找它的毛病在哪儿。
3、拿起画笔,画出正确的住宅示意图,注意体现蟋蟀住宅的特点。
4、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以“我的家”为题说一说自己画出的内容。
5、师生进行评议,并把最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学法指导:带着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反复的读一读。
(三)品味重点词语的作用。
1、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抓关键词进行体会)
2、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
3、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四)品读句子、体味情感、领略文章内涵。
假如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先体会这一句该怎样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教师范读。(读出赞美)
2、根据这句话提出问题:
(1)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精心修建,反复修改。)
(3)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建房子写的那样形象、具体呢?谈谈你的感受?
3、解决问题
步骤:
(1)读课文画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并说一说这些工具的作用。
(2)把自己当作蟋蟀,想象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小组内说一说。
(3)听完了介绍,交流一下感受。
(4)体会朗读,读出对蟋蟀不辞劳苦建造住宅的赞美之情。
(五)拓拓展。
用作者的话和自己的话分别赞美蟋蟀。
六、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特点—→伟大的工程
修建
七、作业布置。
1、必做【同步达标】: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选做【创造实践】:
借鉴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有关小动物或小昆虫的短文。
语文教案 篇9【教学目的】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3.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么,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么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么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么特色?
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
不对劲。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么?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么?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简述一下了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那么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3、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