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画读懂故事,说出这个故事的内容。
2、帮助小明想个办法,并能把想到的`办法说清楚。然后评一评谁的办法好,谁说得好。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故事,想出办法。
2、清楚地表述自己想出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话题。
该怎么读?(疑问的语气)那么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再读一读。
二、自己看图,思考问题。
1、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互相补充。
2、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
3、你学得小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老爷爷为什么不让小明取牛奶?(过意不去,定要答谢。)
4、自己动脑筋,帮小明想个办法。
5、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办法。
三、交流评价。
1、收钱送奶。
2、不收钱,不取奶。
3、辩论。
4、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5、评一评,谁的办法好?为什么?
四、表演故事。
分组排演,可以有不同的结局。
语文教案 篇2(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四幅图上各画了什么,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自己喜爱的内容可多读几遍,把生字读正确。
2、学习要求认读的生字,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生字,结合识字认识偏旁。
(三)朗读感悟
1、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如,每节讲的是一个季节;这篇课文讲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课文写得很有趣。
2、在了解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3、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五)拓展延伸
1、让学生汇报自己课前在大自然的观察所得,展示自己的画,模仿课文来说说秋季的景物。
(),
他()说:
“我是秋天。”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爱哪个季节,再画一幅画,把画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描绘四季的画片、儿歌等,在同学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3[教材简析]
《水乡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第8 单元中的一篇优美的诗歌。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三节,字数相等,匀匀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字生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能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学生喜爱上语文课,乐于踊跃表现自我,展示朗读能力。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学过接触过几篇描写水乡的相关课文,对水乡有关知识了解较多,形成感知。
[设计理念]
1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读组会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的目标。
2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 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要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要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8 个生字,识记3 个生字,认识2 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手段]
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水乡的优美风光,水乡渔民的捕鱼情景及福安风光,感受水乡之美,体验水乡劳动人民的快乐,了解家乡福安的风景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发挥电脑课件在构字方面的优势,规范学生的书写,体验汉字的美。
[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21 水乡歌,老师请大家回家收集有关水乡的资料,你们带来了吗?
生纷纷出示收集的材料。
师:那就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生三五成群,兴趣盎然地交流自己带来的材料,有学过的有关水乡课文,有描写江南的古诗,有网上下载的水乡图片……
(培养收集能力,构建起新旧知识的联系,焕起在学生意识中储存的对江南水乡的认知)
师:小朋友收集的资料真是多种多样,王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江南水乡的风景,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江南水乡风光图。
师:你觉得江南水乡怎样?
生自由说感受。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地抒发)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过渡:水乡真美啊!看了水乡这么美的画面,你们一定更想读课文了。
1 、学生自由读课文,互相正音。
2 、讨论:水乡什么多?
(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三、自读自悟,感受品读者
1 、自由读第一小节,想想都知道了什么。
2 、学生自由说知道了什么。
师:能把你们感受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吗?
3 、生自由练读第一小节。
4 、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以读代讲,通过美读抒发情感,把感受到的点滴用朗读表现出来。)
5 、集体读。
6 、师生合作读。
师:老师邀请你们一块读,我问,你们答,咱们还可以请上表情和动作来帮忙。好吗?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
四、图文结合,美读欣赏。
过渡:水乡的水多,你们一定会想到水乡的什么多?(船多)
……此处隐藏7316个字……生练习朗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要求:读出暴风雨的变化、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五、朗读成诵
让学生熟读第一部分,能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9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土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导语。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探究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4.探究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5.探究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探究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7.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8.探究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4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探究质疑: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讨论并归纳:
(1)他认为客人“无礼”“无信”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探究质疑: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看法。(1)如探究质疑3、(2)。
(2)认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5.当堂朗诵这两篇文言文。
四、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