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时间:2025-07-06 18:11:0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4、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一、 导语:

在我国漫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文豪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鲁迅就是其中伟大中的一位。有哪些同学能将你所了解鲁迅的一切和同学交流一下。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姓周,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二、预习、要求:

分别出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其止,找出过度段。

三、第一部分内容分析:

1、请学生复读第一部分,读完后合上书,思考: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生活片段?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分析:7、8节,请学生朗读

2、谁能说说如何在雪地捕鸟?

把关键词划出来: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

3、捕鸟的成果如何?

不好。性子太急:“我却不大能用,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写这些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捕鸟,乐在“捕”不在“鸟”——在于捕之有趣,不在于鸟之多少。

4、写捕鸟活动就是为了说明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无穷乐趣。从结构上说,暗暗地呼应了开头“乐园”

5、写百草园的生活除了“我”“闰土父亲”外,还有谁?

长妈妈。

她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谁能来讲一讲?

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δ谁能再讲一个关于蛇的传说。

6、回忆童年生活,为什么回忆百草园?

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是乐园除了雪地捕鸟和美女蛇的传说增添趣味外,还体现在哪?

写景精彩

怎么写景?

用了一个特殊句式:不必是……有不必说……单是……

作用?——更突出了百草园具有无限趣味,既然“单是”所指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也就使人感到园中的乐趣到处皆是了。

请同学用这个句式造句。

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颜色:碧绿、紫红、黄

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啪

形状:高大、肥胖、轻捷

视觉

排比:

修辞:比喻:

拟人: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高大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

单是:泥墙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何有乌木莲覆盆子

先写动物,后写植物,而且还写了儿童“我”的活动。

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描写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从他用手按住?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的动作,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逗人喜爱的孩子。

小结:

第一部分从见到的景物,听到的故事,捕鸟的活动等三个方面具体记叙百草园给“我”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他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他是怎么想的?

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念。

二、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笔下的三味书屋也同样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1、三味书屋的布置及规矩怎样?(略)

寥,数语描述了竹门、扁、梅花鹿等。时隔数年,鲁迅对三味书屋还十分熟悉,可见他对书屋还是有感情的。

2、怎样描述先生?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

从先生答礼的态度(和谐);先生的外貌,我对先生的了解及态度。从作者对先生的描述,可知对先生是十分敬重的。

3、叙写提问“怪哉”一事,从童年鲁迅来说,本是孩子出于求知和好奇,但是先生不作回答,是因为先生只要读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4、你怎么看待当时的私塾教育?

不允许学生问课外其他书的问题,可见私塾这种封建教育形式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发展的束缚。

5、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私塾教育的不合理?

(1)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这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姿有味,从而反衬了三味书屋里呆板、枯燥的生活。

(2)放开喉咙读艰涩难懂的书。

(3)童年的路学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在座位上描绣像。也反映了私塾教育给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是狭隘的,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

6、那么,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是不是就抵触呢?

不抵触。他对读书、习字,对课还是感兴趣的,还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从哪可以看出:

“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给我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写鲁迅的勤奋好学,可以看出他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

7、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赞同百草园是乐园

不赞同三味书屋是苦屋

除了学习,孩子们同样有玩的乐趣: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滋有味,爬上花坛折睹梅花;梅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师生朗读的情景在童年的鲁迅心里只觉得好玩,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在座位撒谎功能描绣像………这些表明三味书屋中还是有一些乐趣的。

小结:

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作者通过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这里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而书屋后面的小园、师生朗读的情景、指甲上做游戏、画画儿都给童年鲁迅带来乐趣。

总之,作者用三味书屋的生活来反衬百草园的多彩有趣,这种写法叫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 ……此处隐藏36708个字……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3、《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四、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怎样由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五、合作探究

问题

读1~8段,说说百草园的乐趣

读10~24段,思考:百草园是乐园,是不是三味书屋就没有乐趣了呢?

小组讨论

点拨

1、学生读、圈、议,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要语速稍缓,语调柔和,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可以让学生逐句揣摩和练习)

美女蛇故事部分,可进行讲故事式演读,读出故事味。前半部分以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后半部分读出故事的玄妙之感。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的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的叙述语调。

雪地捕鸟部分,可进行想象性诵读,想象孩子们捕鸟时的紧张等待、充满希望以及小心谨慎的情景,读出欢乐的情趣和迷恋之情。

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说法有:

虽有读书、对课不断增加的事实,却也有三味书屋后园无声的“偷乐”;

虽有先生拒答“怪哉”的面有愠色,却也有不常用“戒尺”“罚跪”的开明宽容;

虽有课堂上先生枯燥乏味的唱读,却也有“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自我检测

1、确凿()菜畦()桑葚()缠络()人迹罕至()蝉蜕()

人生鼎沸()宿儒()盔甲()倜傥()拗断()执拗()

2、句式仿写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例: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感觉。

不必说那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5

[教学目的]

1、把握课文一线串珠的结构方式,理清课文的思路;

2、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有序地描写事物的写法:

3、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比较,课文与《阿长与山海经》的比较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视野,同时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主旨;

4、感受真情实感,体会童年乐趣。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捕述

[教学难点]

三味书屋的捕述

[教学安排]

二个半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要求:

1、收集有关资料(生平、主要作品、作品风格、笔名的由来、本文的创作背景、与本文相关的资料)(任选一个或两个,切忌面面俱到);

2、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

3、图文并茂,形式新颖,有特色、有创意;

4、各小组结合自身特长和客观条件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5、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展示。

(预习的目的在于:

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强化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可让学生谈自己的童年,也可教师设计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的背景(参照义下注释①)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配合从网上查找到的或者下载的文字图片来加以说明。)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点拨,能够变晦涩为通俗,变模糊为清晰,变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一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二同时可检查他们预习查资料的情况,三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学生自由阅读,整体把握课文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四、抽查学生的阅读,检查落实,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

五、正音正义,疏通阅读障碍

(本文词汇量丰富,篇幅较长,学生相对不认识的字词较多,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这一步骤不可省略——既可以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又可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

六、解题,理清课义的结构

明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我”成长的两个阶段,义章是按空间变换顺序来记叙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