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叙事作文600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命叙事作文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叙事作文600字1《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本平淡而又真挚的书,让从事教育的我们重拾了教育的激情,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书的主人公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在洛杉矶一个充斥着贫穷与暴力的地区的小学——霍巴特大道小学里任教,教育着一群又穷又淘气的孩子,很多孩子的家庭都有问题,他们的母语甚至都不是英语,但是,雷夫老师用他的教育激情、教育理念,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使他们步入成功,终生受益。在他的班级里没有平庸之辈,他们沉静自律、自尊自爱、知奉献、温文有礼,专心阅读的程度,是其它班级望尘莫及。他们甚至还会演奏韦瓦第的作品、玩摇滚乐、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许多该教室培育的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全美顶尖大学。这群又穷又淘气,家境不好的学生,像不像我们农村学校中的外地班学生?对待这些学生,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往往把学生的家庭背景、父母因素、学生本身素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扩大了,而忽略了教师的职责、热忱,及与学生的相互信任,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我们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奇迹,让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的可能性。从雷夫老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两点切实有用的经验:
一、“以信任取代恐惧,要是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这要花很长的时间。”
我们平时都是强调同学之间要互相信任,协同合作等等,很少强调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互相信任,好像学生信任老师是必然的,是应该的。而老师对于学生却一直不太信任。比如一个总是不爱交作业的同学,老师自然而然的就认为他没写,他说写了也认为是在说慌。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任机制。老师不相信表现不好的.同学说的话,同学也明白说什么都没用,所以就破罐破摔,混一天是一天。如果我们也象雷夫老师一样,在班上建立严格的一整套信任机制,让同学们都体会到说实话光荣,说慌可耻,并且也给平时表现不够好的同学足够的机会,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那么,他们的表现一定会慢慢有所提高。这种教育正是现阶段我们所缺少的。
二、建立有效的道德成长路线
在幼儿园,老师就用小贴纸、大拇指或好孩子在激励孩子,在小学变成了用红领巾来激励孩子,在大学变成了奖学金。激励是促进人们进步的神奇魔法。但是我们有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激励健康吗?有用吗?比如,现在的小学大多数都要求学生在三年级之前全部入队,可是,有些学生确实是不具备少先队资格的,但是为了完成指标,我们让他们带上了红领巾,这其实已经破坏了红领巾的先进意义和激励意图,自然,学生对于红领巾也就不如一年级的学生重视了。
在雷夫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教育智慧比比皆是,我们可以看到原来教学是这样快乐的,我们的学生原来是有着无限可能的。让我们的教室也像56号教室一样充满奇迹,让我们的教育没有空白。
生命叙事作文600字2当一名教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你读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或许便有了答案。
雷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他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辛勤耕耘,用自己那颗赤热的心全力教育他的孩子们。 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他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异的教学质量,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反观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起,老师就用小红花激励我们,到了小学变成红领巾,到了大学变成奖学金,到了职场,变成了红包或奖金。激励就是屡试不爽的魔法。我们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激励健康吗?在雷夫看来,这在道德行为方面,只是初级阶段。如果道德行为有六个档位的话,小红花只是在第二档上。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水准远远超过了小红花阶段,达到了第六档。那么,雷夫借用了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路线图: 第一档,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在起作用;第二档,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第三档,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档,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档,我能体贴别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第六档,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体会到爱是教育的真谛:爱可以创造出奇迹,爱可以诞生奇迹,一个教师需要用爱来创造奇迹;
雷夫·艾斯奎斯是一位非常特殊和出色的教师,他用这样一个范例告诉我们: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教师获得力量;也许,在未来也会创造一个奇迹。
本书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一个门外汉。雷夫老师让我明白了,对于自己的教育事业要有爱和执着,要用心去教授学生知识,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技能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努力地去创新,还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勇气,激情四溢的去践行。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觉得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老师必须是一个有激情有创意的人。我也感受到教师必须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雷夫是一个全能老师,他能带好班级,能教好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戏剧……没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如何进行课程的整合,如何引导、指导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我们的老师因种种原因个人的综合知识、业余爱好本身就不是很多,加之工作后,学习参与的机会时间更少,更多的是单位家庭两点之间的生活,所以我们还需抱着好奇之心多参与不同的活动,扩大知识面,丰富经验与生活。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当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犯着相同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导,还是大声的批评指责?当我们告诉学生要这样那样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又有没有以身作则呢?雷夫老师告诉我们,对学生要信任,要爱护,要善于 ……此处隐藏16721个字……5
家最温暖,以信任代替恐惧。雷夫老师告诉我们,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成教育的捷径。以信任取代恐惧,为人父母、师长的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然而,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绝对不该感到沮丧。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老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关于品格,道德六阶段的成长,需要终其一生的努力。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知道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雷夫老师总是这么鼓励他的学生。
关于阅读,阅读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雷夫老师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们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他善用图书馆,挑选文学作品,推荐“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凯迪克大奖”的书,对于不会阅读的孩子,他会事先让这些孩子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线上,让这些孩子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孩子们需要大人经常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老师为孩子们开办读书会、排练戏剧。他实行每周作文,每月读书心得,还有平装书作者:少年创作计划来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在第56号教室,是以读书时发出多少笑声和留下多少泪水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些孩子将终生阅读,并为自己的人生而读。
关于学习考试,班训中的一条“凡是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他重在教导孩子怎样学习,教他们怎样都比读多少更重要。他让学生明白测验只是理解的温度计,不管考得如何,隔天太阳都照样升起。在第56教室,孩子们知道选择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上自然课是“放下书本、拿起实验器材”。孩子们必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同时,雷夫老师也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的读后感篇经专家推荐,最近用心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正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说的一样:“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
雷夫老师不是超人,不是资深的教育家,更不是成天坐在主席台上大讲教育改革、大讲国民教育的专家。这一点他在书中写到:“我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是超人。数以万计的老师都在努力另辟蹊径,我亦如此。像所有‘直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的。”。
雷夫老师的学生为何成功,我认为首先考虑的一个词就是“爱心”,其次是“信任”。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用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示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是什么系统的教育理论,更不是教育改革指导纲要,而是雷夫老师从教25年来用爱心、信心教育每一个孩子的做法,是教学当中的反思积累。但字里行间包含了雷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有效行动。雷夫倡导“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这第六阶段的道德要求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慎独”不谋而合。他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注重写作的培养,并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他让学生热爱地理和历史,和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音乐和美术的.修养,热爱运动,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务。所有这些,看似和普通老师没什么两样,但在每项教育活动中,都充满了雷夫的智慧和激情,学生和他在一起快乐无忧,每项学习学生都投入极大的热情,尤其是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旅行两项活动,更让学生全情的投入和无限的热爱。
雷夫也是在标准化测试的大环境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但他做到了“另辟蹊径”,即实现了“终身性”教育,也没有影响应试的效果。引起我心灵微震还有雷夫的自省和不断思考的态度。曾经他自认为自己的科学课上的很完美,并让他的继女来欣赏。女儿一句“将来没有一个学生会成为科学家或从事研究工作”,使雷夫陷入了思考。他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沉下心来寻找问题,最终找到原因,改变了方法,后来的学生不断的有科学家或医生等科研工作者出现。
因为对工作的爱与专注,才会出现“头发着火了”也不自知;因为对孩子的爱,才会不自觉得要对孩子进行终身有益的教育。“我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这句话相信所有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都说过,但能坚持到最后的有几个?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的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爱是教育的根本。
应从“教书”转为“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像雷夫老师一样,培养出更多的人材,而不至于学生学不会一点书本知识而发火,生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毕竟,我们培养和造就的多数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的一部份,而不是“一大批”拔尖人才。如果老师要在小学阶段就培拔尖人才,那么,要中学、大学干嘛?
当其他同龄的孩子还在看学校派发的基础读本,老师还在拼命地、反复地讲解公式、考试方法的时候,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已经开始品味经典名著了;他们通过旅游来学习历史,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去接触自然科学,通过体育运动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而我们的老师呢,将学生课桌拼在一起,让学生头对头,扭头看黑板,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可能吗?
即使我们无法做到雷夫老师这样优秀,但我们应该知道,教育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今天,你根本无法预知你将会为明天的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作为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三尺讲台,只局限于课本,只局限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还得像小平同志说的一样: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