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基础考察报告

时间:2025-08-29 09:23:02
小麦种植基础考察报告

小麦种植基础考察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麦种植基础考察报告 ,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麦种植基础考察报告 1

由于今年秋种期间我市持续少雨天气,土壤表层失墒较快,对小麦播种出苗造成一定影响。当前全市小麦苗情比较复杂,既有适期播种苗情较好麦田,又有缺苗麦田和因表墒差出苗困难麦田,尚有部分因土壤表墒差无法播种麦田。为全面掌握我市小麦种植基础情况,10月30日至11月日,市农技站组织市、镇(街道)有关农技人员对全市小麦种植基础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采取实地抽样调查和座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1月6日就考察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考察结果及冬前管理意见报告如下:

一、今年小麦种植基础特点

今年全市小麦秋种,重点推广了玉米秸秆还田、机械深耕、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总体播种质量较好,小麦出苗较好。据考察统计,全市有麦面积49.1万亩,折纯面积47.27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73万亩、2.64万亩。与往年相比,今年小麦种植基础表现以下四个特点:

1、播种期相对拉长。大部分乡镇、村街10月7日后开耧播种小麦。据考察统计,按折纯面积计算,10月日前播种小麦面积4.9万亩;10月日~10日播种小麦11.79万亩;10月11日~20日播种小麦27.66万亩;10月21日后播种2.92万亩,比去年增加0.2万亩。小麦播种期拉长,小麦出苗时间长,苗情复杂,给下一步管理增加了难度。

2、主导品种面积下降,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抬头。今年秋种我市重点推广了济麦22、泰农1号、鲁原02、良星77等高产优质品种。据考察统计,今年种植鲁原02面积12。万亩,泰农1号面积10.07万亩,济麦22号。97万亩,良星77面积6.3万亩,四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1.3%,比去年占比92.7%减少了11.4%。品种的更新换代稳步推进,品种布局趋于合理,但小麦品种多、乱、杂会影响小麦整齐度、成熟期、病虫害发生程度等方面,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可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3、间套种面积增加。据考察统计,今年小麦间套作面积1.6万亩,比去年增加13.1万亩。其中小麦玉米留套种行面积17.96万亩,比去年增加13.0万亩;小麦花生留套种行面积0.22万亩,与去年持平;小麦间作菜面积XX万亩,比去年增加0.1万亩。分析小麦留套种行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近两年早播夏玉米受高温影响小、产量高,部分地块预留出玉米套种行,以便明年月下旬6月上旬早套种玉米。小麦间套作面积较大,使小麦播种纯面积减少,可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4、播种量、基本苗偏大。全市小麦平均播量10.6公斤/亩,基本苗20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XX公斤/亩、3.9万/亩。不同茬口的基本苗早、中、晚茬分别为17.2万/亩、20.3万/亩、24.1万/亩。根据播期和品种分析,今年基本苗普遍偏大,很有可能发生旺长和后期倒伏,为明年小麦丰收埋下隐患。

二、当前麦田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重新抬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在30个以上,其中有个别跨区种植的品种。小麦品种多对适应我市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生产上应用小麦品种过多,容易引起小麦品种的种性下降、快速退化,因小麦品种间抗逆性、抗病性等品种特性差异,使田间小麦病虫害、株高高矮不齐、成熟不一等现象突出从而影响产量,为明年小麦丰收埋下隐患。

二是全市普遍存在小麦播量偏大现象。个别村街10月初小麦开耧播量就超过XX公斤/亩,造成田间基本苗偏多,个体不壮,有旺长隐患。

三是部分地块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缺苗断垄现象比较严重。据考察统计,有4.0万亩小麦缺苗1~2成,比去年增加0.93万亩;有XX万亩小麦缺苗在3成以上,比去年增加0.2万亩。

四是大部分地块底肥使用量明显下降,有些地块底肥仅施用氮肥、磷肥,没有施用钾肥和微肥。部分地块没有施用底肥直接整地、播种小麦,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部分地块地下害虫为害较重。个别地块小麦一出苗即显现感染病害症状。部分地块杂草较多。

三、冬前麦田管理意见

针对当前小麦苗情,冬前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重点应抓好以下关键措施:

1、因地制宜搞好分类管理

(1)丘陵坡地旱地麦田和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秸秆还田质量不高、未浇“蒙头水”的平原区地块要适时镇压一遍,压碎坷垃,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提墒促根下扎,提高抗旱和冬季抗寒能力。提倡采用自走式镇压机,以提高镇压效果和作业效率。

(2)对播种偏深的地块,要及时退土清棵,减薄复土层,使分蘖节保持在地面以下1~1。厘米,促使早分蘖,冬前形成壮苗。

(3)对播种量过大冬前旺长地块要视旺长程度,于11月中、下旬机械镇压麦苗2~3次,既控地上继续旺长,又踏实土壤,防冬季透风冻根。用自走式镇压机镇压旺长麦苗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也可采用叶面喷施壮丰安、矮脚虎等化控剂的.方法控制冬前旺长。

(4)播期偏晚的晚茬麦田,田间管理要以促为主。对于目前墒情较好的晚播弱苗,冬前一般不要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苗,可浅锄2~3遍,以松土、保墒、增温促早发;对于目前墒情较差的地块,争取苗全苗匀是首要目标,应该抓紧浇好出苗水,然后适时划锄2遍以上,促进早发。

未施用底肥地块或底肥施用量不足的地块要在浇水或雨后及时补施底肥,以促进麦苗健壮生长。所有类型麦田都要在浇水后或中大雨后适时划锄,以破除板结,弥合裂缝,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2、突出重点、适期适量浇好越冬水

多年的小麦生产实践证明,越冬水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次年早春稳健生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并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春旱早防;还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因此,一般麦田,尤其是悬根苗,以及耕种粗放、坷垃较多及秸秆还田的地块,都要浇好越冬水。特别是今年造墒浇水量少和抢墒播种的地块,适期浇好越冬水,意义更大。墒情较好的旺长麦田,可不浇越冬水,以控制春季旺长。

浇越冬水的时间要因地制宜。对于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一般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以促进生长;对于一般壮苗麦田,于11月底至12月初浇越冬水为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生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完成浇越冬水。浇越冬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浇水后当天全 ……此处隐藏13203个字……的小麦生长状况,冬季前的管理核心目标在于确保植株全面且均匀,促进根系发展与分蘖增加,同时控制过旺生长,培育出健壮的植株,以确保其安全度过冬季。这一阶段的关键操作应着重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 全面均匀:确保所有小麦植株均处于健康状态,无缺苗断垄现象,为后续生长奠定基础。2. 促根增蘖:通过合理的施肥和灌溉,促进根系的深入发展,同时鼓励分蘖的发生,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3. 促弱控旺:对于长势偏弱的植株给予适当营养补充,促进其健康成长;而对于过旺生长的植株,则需采取措施适度抑制,避免消耗过多养分,影响整体产量。4. 培育壮苗:综合考虑光照、水分、土壤养分等因素,精心管理,促使植株形成健壮的形态,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5. 安全越冬:通过上述措施,确保小麦植株在冬季能够抵御低温、干旱等不利条件,安全度过寒冷季节,为来年的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1、因地制宜搞好分类管理

(1)对于丘陵地带的旱地麦田,若整地质量不佳,存在较多的坷垃以及秸秆还田质量不高,尤其是在未进行充分浇水的平原地区,建议适时实施一次均匀镇压。这一操作旨在粉碎坷垃,填平裂缝,确保土壤与麦根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土壤持水性,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增强作物的抗旱及冬季抗寒能力。推荐使用自走式镇压机械,以实现更高效的镇压效果与作业速度。请采纳此修改方案。

(2)对于播种过深的田地,应适时进行土壤清理与幼苗扶正操作,适度减少覆土厚度,确保幼苗分蘖节位于地表下1至1.5厘米的位置,此举旨在促进幼苗早期分蘖,加速形成健壮的冬季苗株。

(3)对于播种量过多导致的冬前旺盛生长的地块,需要根据旺长的程度,在11月中下旬采取机械镇压麦苗2至3次的措施,以抑制地上部继续过快生长,同时确保土壤紧实,防止冬季出现冷风穿透导致根部受损。使用自走式镇压机进行镇压,不仅能更有效地控制麦苗旺长,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通过叶面喷施如壮丰安、矮脚虎等化学调控剂,也是控制冬前麦苗旺长的一种有效方法。

(4)对于播种稍晚的晚茬麦田,田间管理策略应侧重于促进作物生长。针对当前土壤湿度适宜的晚播弱苗,我们通常不建议在冬季之前进行追肥与浇水,以防过高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导致地温下降,从而影响幼苗的萌发。此时,实施浅锄2-3次可以达到疏松土壤、保持土壤湿度、提升地温,从而促使作物早日生长的效果。而对于当前土壤湿度较低的田块,确保苗齐苗壮是首要任务。应尽快浇灌出苗水,并根据需要进行多次划锄(2次或以上),以促进土壤通气,加快作物生长速度,同时防止杂草的滋生。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播种偏晚的挑战,为麦田创造一个有利的生长环境。

(5)对于那些未经底肥施用或者底肥施用量不足的农田,在进行灌溉或是雨水过后,应及时追加底肥投放,以确保小麦植株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不论何种类型的麦田,在灌溉之后或是遇到中大雨时,均需适时开展划锄工作,旨在消除土壤板结现象,填补可能产生的裂痕,从而有效促进小麦的生长与发育。

2、突出重点、适期适量浇好越冬水

多年经验表明,冬季灌溉对于确保小麦安全度过严冬,以及促进次年春季稳定生长至关重要。这一举措能够有效预防小麦遭受寒害导致的枯萎,同时提前储备水分,实现冬水春用,从而有效抵御春季可能发生的干旱。此外,冬季灌溉还能起到压实土壤、打碎土块、减少越冬害虫活动的作用。因此,对那些存在悬根苗现象、耕作方式粗放、土块较多或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麦田而言,适时进行冬季灌溉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对今年因缺墒而采取灌溉量不足或急于播种的情况,及时灌溉的意义更加凸显。而对于土壤湿度适宜且生长过旺的麦田,则可以考虑不进行冬季灌溉,以控制春季的过度生长。请将这段内容修改为与原文意思相近但结构和表述不同的原创内容,仅在内容上进行修改,不包括问答形式的回答。

浇灌越冬水的时间选择应基于地区特点和小麦的具体状况。对于地力较弱、肥料施用不足、植株密度小且长势欠佳的弱苗麦田,建议在11月下旬的早期进行浇水,并同时追加适量肥料,通常每亩地追施尿素约10公斤,旨在促进其生长发育。而对于一般状态下的壮苗麦田,理想的浇水时机则应在11月底至12月初之间。过早浇水可能导致温度较高,促进生长,而过晚浇水则可能因地面结冰而伤害麦苗。因此,必须确保在麦田遭受严重冻害之前完成越冬水的浇灌。浇水时,应选择晴朗的上午进行,避免在天气阴冷或有雨雪的条件下操作。浇水量不宜过大,关键在于确保水分能充分渗透到土壤中,通常要求在浇水后当天所有水分都能被土壤吸收,避免形成积水导致根部受损。浇水后,应及时进行划锄操作,以打破土壤表面的板结层,改善土壤通气性,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健康生长。综上所述,合理安排越冬水的浇灌时间与方法,对保证小麦越冬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3、适时搞好以化学除草为主的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在小麦生长至三叶后且冬季杂草多数破土而出的阶段,由于杂草个体较小,抗药性较弱,这成为实施化学除草的理想时期。一次有效的除草行动往往能彻底控制整个麦田的杂草问题,同时减少对后续作物的影响。因此,应把握这个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化学除草操作。对于主要由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等阔叶杂草占据的地块,推荐采用30%苯·苄可湿性粉剂15克、56%二甲四氯钠可湿性粉剂30克,或者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克、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15毫升、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12克的组合进行防治。针对以野燕麦、雀麦、早熟禾、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区域,则建议使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精噁唑禾草灵或炔草酯等药物。而对于以节节麦为主要威胁的禾本科杂草,甲基二磺隆是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案(务必注意施药环境与方法,防止产生药害)。在处理双子叶杂草与单子叶杂草混生的麦田时,可选择上述药物的混合使用方案或利用含有前述成分的复配制剂进行防治。进行化学除草时,确保用水量充足、用药剂量精确,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推荐的亩用量,切勿超量施药,通常的亩用水量应在30~40公斤之间。避免使用如氯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等具有较长残留期的除草剂,以防对下茬作物,如玉米、花生等,产生潜在的药害风险。

对于小麦田地在苗后如发现金针虫,应采取及时的防控措施,具体做法是先使用辛硫磷颗粒剂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随后进行划锄和适量浇水。为了综合防治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红蜘蛛和蚜虫等多种病虫害,推荐采用如下配方:每亩地使用43%的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或10%的已唑醇悬浮剂50毫升,结合1.8%的阿维菌素乳油30毫升或40%的毒死蜱乳油50毫升,兑水后进行均匀喷雾处理,水量建议控制在20~30千克。

4、加强监管,严禁牲畜啃青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农田里,仍能看到牲畜啃食尚未成熟的小麦现象,这需要我们给予高度关注。小麦在过冬后复苏,其残留的绿色叶片便能启动光合作用,为小麦提供生长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若在冬季或早春让牲畜放牧,无疑会对这部分宝贵的绿色叶片造成严重破坏,不仅会加剧小麦的冻害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大量麦苗死亡,从而造成极为显著的减产。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严防牲畜啃食小麦的行为发生。

《小麦种植基础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