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1为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现将我院20xx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一、不良事件上报情况
1、20xx年全院24个科室共上报医疗不良事件共计321例,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xx年版)实施细则》关于对不良事件上报每百张开放床位报告数≧10件的要求,我院目前已达到该项标准。各科室上报情况如下:
科室例数构占比科室例数构占比
药剂科41 12.77%外三科11 3.43%
内一科34 10.59%儿科10 3.12%
内二科30 9.35年度较前2年大幅度增加。
二、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存在的问题
1、虽然20xx年度我院不良事件上报数明显增加,但部分科室无不良事件上报或极少上报不良事件,特别是个别科室无药品不良事件上报,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2、在日常处理投诉及日常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医疗安全隐患事件,科室并没有报告或及时上报,存在漏报、迟报现象。
3、临床医务人员特别是新进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的定义及分级、分类标准、上报流程不熟悉,导致上报事件分类、分级错误,并且有较多未分级情况发生。
4、不良事件的上报内容不规范,个别医务人员上报不良事件时对事件描述不清。
三、对不良事件上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利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从管理、科室、个人以及其他4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科室的管理者对不良事件的管理不重视,部分科室内组织培训不足,培训效果不佳,从而使制度要求不能到达每一位医务人员,因此部分科室极少上报不良事件。
2、个别科室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落实不严格,考虑系医院近一年新进医务人员大量增加,医院对新进员工不良事件的培训力度不够,对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缺乏理解,在日常监管中,对临床科室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管仍然有所欠缺。
3、个别临床医务人员,由于自身的责任心,以及日常工作繁忙,对于不良事件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清楚制度要求及定义,导致错报、迟报、分级错误现象的发生。
4、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不够优化,对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推广不足,导致部分医务人员对上报系统不熟悉,或不会操作也是导致各临床科室不愿或较少上报不良事件的原因。
四、整改措施
1、严格按照医院规定的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加强责任心,对患者要严格观察。针对漏报、迟报不良事件的科室,建立惩罚制度,尤其是对接到患者反映或投诉后,经职能部门调查发现科室漏报不良事件,加大处罚力度。
2、加强院科两级培训力度,特别是新进人员进行不良事件制度的培训及宣传,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临床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相关知识的'掌握度,要求全院医务人员熟悉不良事件相关知识,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知晓率达100%,并要求科室将不良事件的管理纳入科室质量管理的内容中去。
3、监督职能部门加强对医疗人员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无责制度的宣传,落实不良事件奖励机制,鼓励医疗人员主动上报。
4、对20xx年发生医疗安全事件较多的几个科室,重点加强督导及检查,了解我院诊疗活动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上报不良事件……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错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为打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时间与隐患缺陷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规范医疗(不良)时间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允许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记性又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原则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监测行业性、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征。
1、行业性:仅限于医院内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部门,如临床医技、护理、后勤等。
2、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的权利,提高信息报告人的自愿行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3、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医技报告中设计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科通过网络、新建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医务处等专人专职受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将严格保密。
4、非处罚性:本制度不具有处罚权,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一句,也不作为对设涉及人员和部门的处罚一句,不涉及人员的晋升、评比、奖惩。
5、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医疗相关部门和公式,通过申请向自愿参加的可是开放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结果分享,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需经认定和鉴定,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性质
1、是对国家强制性“重大医疗过失和医疗试过报告系统”的补充性质的医疗安全信息。
2、是独立的、保密的、自愿的、非处罚性的医疗不良事件信息报告系统。
3、它是手机强制性的医疗事故报告等信息系统收集不到的有关医疗安全信息及内容。
4、是对《医师定期考核办法》的奖惩补充。
四、处理程序
当发生不良事件后,报告人科采取多种形式,如填写书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或电话报告给相关部门,报告事件发生的具体事件、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48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紧急情况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上报告给相关上级部门,只能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
各个缓解缓解并制定改进措施。针对可是报告的不良事件,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制定对策,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尽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奖励机制
1、以下所有奖惩意见,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形成建议,并以院长书脊回忆决议为准。
2、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根据报告的先后顺序、事件是否能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给予相应的奖励。
3、每个季度以科室为单位评定并颁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质量贡献奖。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3为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医疗风险,防范医疗事故,持续改进医疗质 ……此处隐藏12793个字……行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知识的相关培训。
八、奖罚机制
由各职能部门提出,对主动、及时上报不良事件的人员和科室,将根据不良事件的具体情况给予免责、减轻处罚或奖励处理;凡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但隐瞒不报的科室和个人,一经查实,根据事件具体情况给予当事科室和个人相应的行政和经济处罚。
(一)鼓励自愿报告,对主动报告Ⅲ、Ⅳ级不良事件且积极整改者,可免于处罚,对阻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报告者予以200~500元现金奖励,给予相应科室年终中心长责任目标每件次0.2分的奖励。
(二)对于主动报告Ⅰ、Ⅱ级不良事件者,中心将根据事件处理结果酌情减轻或免于处罚。
(三)对于隐瞒不报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200-20xx元的处罚,同时发生严重医疗不良事件未主动报告的科室将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由此引发纠纷或事故的另按中心《医疗纠纷(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处罚。
(四)每年由中心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对不良事件报告中的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提出奖励建议,并报请中心批准后给予奖励。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药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类别
1.病房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洞、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等。
2.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
3.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
4.辅助诊查问题:包括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
5.手术相关问题:手术患者、部位、术式选择错误、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等。
6.医患沟通: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或行为冲突等。
7.其他非上述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
三.凡出现上述情况,科室及医务人员需主动向以下职能部门报告。
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尚未发生或已有纠纷苗头的上报医务科。
2.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3.感染相关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感控科。
4.药品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医务科或药剂科。
5.设施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总务科或医务科。
6.服务及行风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医务科或院办室。
7.人身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医务科及院办室、保卫科。
四.报告形式
1.书面报告,填写不良事件上报表。
2.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
3.当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事件、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12-24小时上报,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电话上报职能科室,由其核实后逐级上报院领导。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10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之相关制度和职责,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今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精神,结合中国医院协会《20xx年度病人安全目标》。
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今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精神,结合中国医院协会《20xx年度病人安全目标》,特制定突泉县人民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具体如下: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
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所属类别
根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划分为7类:
1、病房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
2、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
3、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
4、辅助检查问题:包括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等。
5、手术相关问题:如手术患者、部位和手术方式选择错误、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器械遗留在体内、住院期间同一病人的再次手术、麻醉相关事件等。
6、医患沟通: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
7、其他非上列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的事件。
三、接收报告部门
1、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医务科。
2、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3、感染相关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4、药品、器械不良事件上报医务科。
5、设施不良事件上报总务后勤科。
6、服务及行风不良事件上报院办公室。
7、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总务后勤科。
四、报告形式
(一)书面报告。
(二)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
说明:
1、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具体见附件),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一般事件要求24-48h内报告,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电话报告医务科,由其核实结果后再上报分管院领导。
2、职能科室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尽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3、涉及药物不良反应、院内感染、输血反应的实行双重填报。
4、以上处理结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最后统一报医务科备案。
五、奖惩机制
1、鼓励自愿报告,对主动报告且积极整改者,视情节轻重可减轻或免于处罚。对阻止重大事故发生的.报告者予以200-500元现金奖励。
2、隐瞒不报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50-20xx元的处罚;由此引发纠纷或事故的另按本院医疗事故责任人处理办法(试行)处罚。
3、医务科每季度对收集到的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公示处理结果及有关的好建议,跟踪处理、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
4、每年由院安全管理委员会对不良事件报告中的突出个人和集体提出奖励建议并报请院务会通过。
六、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