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合集]](https://img.jihtu.com/upload/9886.jpg)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合集]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从数学活动的概念出发梳理和剖析了数学活动类型和实施策略,并结合重点案例分析了展开数学活动的几个着眼点:说话、对话、表演、操作及活动的整合。专家强调:教师应对数学活动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开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拓展与完善,以便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好的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两位专家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的`专题讲座,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通过学习,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认识到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学习专题中的一些重点案例,了解了数学活动的类型和实施策略。
3.专题中所提出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的类型和策略,特别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几个着眼点,在教学实践中可操作性很强,将这次专题学习的成果应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必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玩,男生思维较敏捷,但欠谨慎;女生细腻,思维又不如男生灵活。《统计》这一部分的比较抽象,操作性又强,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不是很扎实。教学时,要注意层次教学及个别的指导,但又要顾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
3、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能力目标: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2.使学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别人的优、缺点;
3.感悟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知识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看 ……此处隐藏14369个字……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简单的集合”。
《数学广角》内容的增设,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
二、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