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欧姆定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1一、设计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构建一个“人文、物理、社会”三维的教学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入学科教学,以此来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科学家欧姆事迹的介绍,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斗志;通过欧姆定律的建立,使学生体验自然界各种运动和变化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熏陶,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提高连接电路及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技能。
3、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控制变量并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及信息的收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欧姆定律,理解其含义。
四、教学难点
就是实验的设计和探究过程。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引出“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会不会有定量关系”的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2、猜想或假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结合已有的电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3、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如何改变电压?如何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画出实验的电路图,列出所需器材、实验步骤,设计好数据记录表)
全班交流,许x代表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案,由老师或下面的学生当场提问(如:为什么要使用滑动变阻器等),共同完善实验设计。
4、动手探究:动手准备,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时,该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
5、分析归纳:将学生的数据用投影仪投影,引导学生分析I与U的关系,将不同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I与U的关系。在这中间,穿插介绍欧姆的事迹。
七、布置作业
练习第一、第二题。
八、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欧姆定律,理解了它的内涵意义。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手、脑并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动地认识和生成科学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从中学到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进而真切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曲折的乐趣,从而真正感悟科学。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和掌握电学计算的一般方法,培养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答电学问题时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欧姆的人生经历,激发对科学家敬业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热爱,激发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能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理解欧姆定律并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进行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的.实验吗?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实验结论。
生答:当导体电阻R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I与导体两端电压U成正比;当导体两端电压U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I与导体电阻R成反比。
这两个结论是通用的规律。当我们综合考虑这两个结论时,可以得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关系,与电阻成反比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I=U/R。这个公式是19世纪时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的,我们称之为欧姆定律。接下来将引入该课题。
(二)、探究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导体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根据欧姆定律,电流通过一段导体时,其大小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该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简而言之,当我们施加电压到一个导体上时,导体内部会产生电流,而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电压的大小和导体的电阻。这个定律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电路中的电流流动规律,也为设计和分析电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欧姆定律的公式为:U=IR。下面分别介绍三个字母的含义:U代表电压,其国际单位是伏特,用符号V表示;R代表电阻,其国际单位是欧姆,用符号Ω表示;I代表电流,其国际单位是安培,用符号A表示。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核心定律,有两条需要重点注意,分别是:
1.欧姆定律有两个变形公式:U=IR, R=U/I(不是决定式)。
2.在I=U/R表达式中的三个量必需表示“同一段导体”的“同一状态”;分别用实际电路图来感受理解。
(三)、巩固提升
科学家介绍:请同学小组轮流上台分享课前搜集的有关欧姆的事迹资料。
欧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研究者。他致力于研究电流与电源以及导线长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电流测量中的难题,欧姆亲自设计了电流扭秤。他的重要著作是1827年出版的《伽伐尼电路:数学研究》。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非常重要,我们用一个题目来加深理解并运用欧姆定律来解决问题。
例:一段导体的两端加2V电压时,通过他的电流是5mA;如果在它两端加3V电压,通过他的电流是多大?
分析:已知电压和电流,是同一段导体,但是给出了这个导体的两个状态。在计算题的计算中,要有规范的步骤:我们先要画出等效电路图,要有计算表达式,接着带入数据(单位),算得结果(单位)。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说一说欧姆定律的概念和注意事项。
作业: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好好理解体会欧姆定律,并整合好搜集到的欧姆资料,编入班级的科学家手册中。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定义
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的应 ……此处隐藏30357个字……>
生:用电源和一段已知阻值的导体组成一个电路,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看三个值满足哪一个关系式。
师:说出你所需的器材有哪些?
生: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
(教师板书3)
生: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出在不同的电压下通过电阻的电流。
师:如果我得出了结论,你可能会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电阻。然而,这个结论只是一个巧合,很可能当使用其他电阻时就没有这个规律了。
生:可以换几个电阻,测出不同电阻情况下的电压和电流。
师:换电阻很简单,这里老师可以给你们5Ω和10Ω两个不同的电阻;如何改变电压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电源的角度(用的电源是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怎么操作?)和从电路的组成结构角度(电路中增加一个什么元件?)进行思考]
①增减干电池的个数。
②调节学生电源的输出电压。
③与定值电阻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师:由于滑动变阻器的连续调节特性,使得它在使用过程中非常方便。为了改变电压,我们采用了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方法。[补充教师板书3(增加“滑动变阻器”)]。
师: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使用的器材,让我们一起绘制一个能够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吧。(引导:我们研究的目标是定值电阻,因此电流表和电压表所测量的是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那么电流表和电压表应该如何连接到定值电阻上呢?另外,为了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我们需要使用滑动变阻器。那么滑动变阻器应该如何与定值电阻连接呢?)。
生:(学生将自己画的电路图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画的电路图可能不同,但只要把握住关键的要点就可以。
要点:
①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流表串联;
②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的两端。(见图-11)
师:记录数据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且在记录数据时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因为我们需要从这些数据中寻找规律,所以数据的排布要合理,以便一目了然。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表格进行记录。表格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工具,我们每天上课都会用到课程表,考试结束后也会看到全班的成绩表。那么当我们改变电压和电阻并测量电流时,应该如何设计数据记录的表格呢?
生:一些学生喜欢查看自己的课程表,而另一些学生则会设想将课程表中的星期和节次转化为电压和电阻。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揭示答案。
师:为了能够与其他小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在实验完成后,我们需要保持相同的实验条件。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两个定值电阻,分别为5Ω和10Ω。我们将调节定值电阻的两端电压依次设置为1V、2V、3V,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数据。这些实验条件将有助于我们在实验结果分析中进行比较。
师: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协力下,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实验设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取得了实验的成功。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实验很可能会因此失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想向大家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投影仪投影: 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断开。 ②在开关闭合之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节到合适的位置。 ③如果已经知道实验中遇到的最大电流是0.6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生:(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够回答。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能需要给予提示。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学会从实验设计中找到数据,教师可以提供引导。最后,教师可以投影出答案。)
师:请同学按照上面的实验方案开始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展示实验数据】在黑板上,我将学生们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展示(补充教师板书5)。每个小组都非常积极地向我展示了他们的实验数据。【重点强调误差】同时,我提醒同学们,任何实验都存在误差,因此他们的数据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别,这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数据有所差异,但差异并不大,这并不影响我们总结规律。【引导观察关系】接着,我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请同学们仔细思考,探索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并共同寻找数据间可能存在的规律。
(投影:观察表格的纵行。当电阻是5Ω时,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2倍,通过它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1/2倍,电压增大到原来的3倍,通过它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1/3倍。对于10Ω的电阻,电流和电压没有这种关系。
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②观察表格的横行。当电压是1V时,电阻增大到原来的2倍,通过它的电流变为原来的1/2倍。对于2V和3V的情况,电流和电阻有这种关系吗?。
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③将电流I、电压U、电阻R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
生:(数据的规律性很明显,学生基本能自己独立得出结论)
师:这个规律最早是由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发现的,因此称为欧姆定律。
师:实验完成了,大家分组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然后做出回答。
①实验的结论具不具有普遍性?
我们的研究采用了多次改变电压和电阻进行测量的方法,结果显示在条件改变后得到的规律是一致的。这表明该规律具有普遍性。
②为什么少数小组的数据偏差比较大?
会有多种因素导致这种结果的错误。比如: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电压表是否正确地与定值电阻并联;选择了错误的电表量程而没有意识到;误将电流表当做电压表,或者将电压表当做电流表使用;在填写数据时是否将其正确地放入表格中等等。
③为什么多数小组的数据总有一些小小的偏差?
这是一种正常的误差情况。例如,在读取数值时,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当电表指示在刻度的半格时,有些人可能会忽略半格,而其他人可能会多读半格;此外,使用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以及电表的准确性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这些因素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巩固练习
①(扩展教师板书5的虚线部分)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不用测量,大家能不能把表格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教师任意添加一个电阻和电压,学生补充电流)
除了应用规律求电流,我们能不能求电压或电阻?
(教师任意添加一个电流,学生补充电压或电阻)
②同学们家中使用的电冰箱阻值大约是500Ω,请你根据欧姆定律估算一下当它工作时通过的电流大约是多少?
探究过程小结
①应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部分元件两端的电压。
②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通过某导体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
③改变实验条件多次测量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④实验要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⑤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欧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