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1 15:59:08
《小山村》教学设计

《小山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山村》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山村》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通过小村庄前后情景的的对比,揭示要爱护环境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还记得那个小村庄吗?再一次回到这个小村庄以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故事里的词语。

1、出示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2、抽读

二、初读(自由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

(一)原来的村庄是什么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村庄给你的印象是怎么样?

2、品读句子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自由读、指名读)

(1)品读,读出小村庄的美丽。教师相机板书:美丽、森林、村前、天空、空气。

(2)闭上眼睛想象:这么美丽的除了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外,还会有什么?(青草、白云、小鱼、白云等等)

(3)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林,呼吸到了清新甜润的空气。

(二)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

1、就是这样美丽的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

生1: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冲走了。

生2: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2、如此美丽的小村庄没有了,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

(三)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1、如此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没有了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读2-4自然段,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最后形成本组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

2、品读2-4自然段(汇报交流)

(1)村民是怎么对待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的?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自由读句,问: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人们想砍树就去砍了,很随便。)

②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拎”:

a)如学生直接讲明原因,则:你抓住了这个“拎”字,体会得多么细腻!

B)如学生未能讲到“拎”:则教师引导:你能给它换个词吗?(“拿、抓、捡”等等)

C)这么多词都可以,为什么偏偏作者要用一个“拎”呢?

d)“拎”起斧头更能说明村民想都不想就去了。

e)指名读。

B、“谁……谁”:你能给这些“谁”取取名字吗?(指导品读,加深体会:不论是谁都可以上山砍树,而且砍树的数量不限)

a)村东头的王叔要建房,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b)隔壁的张大伯想造犁,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C)老李头的小儿子结婚要做家具,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C、“一棵一棵”:指名读(师:是啊,抓住重点的词语去理解句子,进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我们品读句子的一种好方法,你这“一棵一棵”仿佛砍在老师的心上!)

(2)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懂了“砍掉了许多树”或者“多”,从哪里看出来?

③“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大量”、指名读

④这“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都是些什么呢?(桌子、椅子、斧头、犁)

⑤这么多的东西,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⑥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和柴烟,还会变成什么呢?(变成了……变成了……)

(学生可能回答:变成了木桥、小船、等等)

让我们最后来读读这个句子吧!齐读

(3)大量的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大量的树木被村民手中锋利的斧头砍伐,山坡变成了什么样子?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指名读,生评:你觉得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可能为“一年年一代代”、“不断”、“裸露”等)

a从两个“不断”中你体会到什么?“树木随着时间不停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停地扩大”。

②师:一年年,一代代,小村庄里的变化就只有这些么吗?(不是)从哪看出来?(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呢?孩子们,从这六个小点儿里我们望过去,再望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原来村庄的美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树木不再郁郁葱葱,变得越来越少;河水不再是清澈见底,变得混浊变黑;天空不再湛蓝深远,变成茫茫一片;空气不再清新甜润,不断被污染……教师相机擦去黑板上的板书:森林、村前、天空、空气、美丽)

③师:在人们不断挥舞手中的斧头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山坡上的土地不再有绿色的树木做衣裳,裸露的土地无情地吞噬曾经茂密的森林。

(4)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那个雨水奇多的八月,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小村庄。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此处隐藏18048个字……、板书设计:

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山村消失的原因,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如下)

↙乱砍滥伐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美丽→消失

这一板书方式在于抓住小山村的变化,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理解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小山村》教学设计13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结合课文特点,将识字和阅读进行有效整合。

以“图画”一词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先引领学生识、写“图画”两字,接着提出问题:“作者为我们描述了怎样一幅山村美景图?”进而引领学生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语言。

在课堂上创设师生共同绘制山村美景图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语言,进而使学生在诵读中,很好地感悟语言,培养语感。

(三)根据教材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

在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图画,按照山坡上、山脚下、村前的顺序,背诵课文。最后,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教给一些摘抄的方法。如:在画面上写词、写句等。提升了学生学习、积累、运用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拼音、拼读掌握较好,能自学结构比较简单的生字。经过将近一年的语文学习,通过字、词、句、段、篇的练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随意注意时间短,活泼好动。本地属于平原地区,学生对小山村缺乏感性认识。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1、把识字和写字、阅读与积累有机融合,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2、把形象性的图片与课件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或者学习。

3、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把知识学习同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有机结合。

(三)技术准备。

教师有简笔画功底;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播放技术。

(四)前期教学状况。

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课时初读了课文,扫清了生字障碍,会写了“村庄、苹果、住”5个生字。

三、教学目标:

(一)会写“图”“画”两个字。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小山村》。

2、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些字词,谁能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山坡结满小楼村庄图画苹果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白白的小鸭

开火车读;齐读。

(二)教学生字

上节课我们还差两个字没有写,是哪两个字?(图画)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写一写这两个字,看谁能把它们写规范。

1、学写“图”。

(1)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板书:口,这是一个新偏旁,叫方框。仔细观察,方框是正方形的吗?不是,横比竖略短,是一个长方形。

(2)不看笔顺跟随表,你动脑筋想想“图”的笔顺是什么?先写哪一部分,再写哪一部分,最后写哪一笔?

(3)要想把“图”字写规范,一定要注意方框里每一笔起笔和收笔的位置,请你仔细看,认真记。(课件演示)

(4)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图”字。

(5)先描红,再写一个“图”。

(6)展示学生的字,引导评价。

(7)改一改自己的字。

2、学写“画”

(1)看“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2)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画”,你觉得要想把它写漂亮,摆正哪一部分最关键?再仔细观察,“田”比“一”宽还是窄?“竖折”和“竖”在哪里起笔?

(3)和老师一起写“画”,强调:横、竖折、竖离“田”的距离基本一样。

(4)先描红,再写一个“画”。

(5)纠正写得不规范的地方。

(6)改一改自己的字。

(7)读一遍这两个字。

(三)学习课文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将小山村描绘成怎样的一幅图画?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回答。

2、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作者先介绍了小山村什么地方?小声读课文,找一找。指名说。

②理解“山坡”一词。

师画山,谁来指一指哪里是山坡?

师说明:从山顶到平地之间的斜坡就是山坡。(板书:山坡)

③山坡上什么样?请你边读边想像。指名读,师根据学生读书情况画画。(理解:红红的,黄黄的,结满)

④现在你就是山村中的孩子,看到这满山坡的水果,心情怎样?快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接下来,小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地方?自由读课文。指名说。

②山脚下有什么?读读第三自然段。指名回答,提示:你能读出来吗?

③谁来完成山脚下的.图画?指名贴出。提示:哪里是山脚下?(板书:山脚下)

④提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贴啊?(理解“一排排、一座”等词义。小山村的变化多大呀,很多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子!小山村的孩子多幸福啊,也能在楼房里上课了!)

⑤如果你是小山村的孩子,住上了新房子,坐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上课,你会是什么心情?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一起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小作者最后又介绍了哪里呢?小声读课文,回答。(板书:村前)

②村前的景色怎样呢?谁能读出来?指名读;师画画。(讲解:在绿绿的水面上,白白的小鸭自由自在地捕食、嬉戏。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多舒适啊!)一起美美地读一遍这个自然段。

(4)小结:小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为我们介绍了山坡上的果树林、山脚下的村庄和学校以及村前的小河,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多彩的山村美景图,看着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赞叹:啊!多美的图画!多美的小山村!(板书:多美)

(5)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读一遍。

(6)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指名读。(配乐)其他同学随老师手势看黑板上的画面。

(7)看板书试着背课文。

(四)摘抄

拿出这张纸,你一定对这个画面很熟悉,但它没有颜色,你们看,一个小朋友用语言为它添上了颜色,他在苹果的旁边写上了“红红的苹果”;在梨的旁边写上了“黄黄的梨”,看看他还写了哪些词句?你能像他这样从课文中挑出自已喜欢的词句抄一抄吗?

(五)作业

回去继续背一背,抄一抄。

《《小山村》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