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中对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隆中对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隆中对教学反思1即刻反思、调整。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 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视频中的人物 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朗读效果较好。拓展训练的题目是:
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 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隆中对教学反思2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问题——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近年来,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讨论阅读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隆中对教学反思3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也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目的是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本文写的是“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简单说指的就是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即: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
隆中对教学反思4《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一直在考虑怎么避免这个问题。
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猜谜语”,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之交。在“抓亮点”的环节中,学生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对话,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独立思考”的重要, “总结刻画人物方法”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隆中对教学反思5讲授本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提问比赛为辅”的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收效很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于目标明确,精力集中,同学们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明显 增长,无效劳动时间明显减少。
二、学生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学习欲望强烈、钻研深入、理解透彻 ,效率很高 。
三、普遍掌握得好,通过提问发现,即使平时学习很差的学生,也能 掌握百分之九十以上。准确率也很高。
但,整个课堂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问题探究部分,对“侧面描写”这一手法进行学习与训练时,我提 出了三个话题,对这三个话题均进行了训练,但都不太深入,没有充分 展开。如果能把三个话题压缩为一个话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他们 写一段话,从多个侧面来说说“今年的冬天不太冷”,然后提读,给大家 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效果一定比较好。
二、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给学生的时间有点短,个别同学可能学得 不是很透彻,如果能把前边自学部分的时间压缩两分钟,用到这里就可 以了。
隆中对教学反思6《隆中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前面已经学习了《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面还要学习《出师表》。考虑到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利于初三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思路,总体来说效果很好。
有七、八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我有意识的把教学设计进行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本教学设计有不足之处;学生概括诸 ……此处隐藏11588个字……么说,诸葛亮可以说是个忧国忧民的人。
师:不错。他厌恶军阀混战,所以隐居田野,所以甘做一 “ 卧龙 ” 。后来,他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才决定出山辅佐刘皇叔。
生:这让我想到,许多人绞尽脑汁想升官发财,而诸葛亮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身上有一种 “ 傲气 ” 、有一种 “ 傲骨 ” 。
师:你的思维极具发散性。没错,正如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所说: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他不想升官发财。诸葛亮对名利、对地位的淡泊,从 “ 白帝城托孤 ” 一节也能有所了解。当时,刘备临终将刘禅托付与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并且说,若刘禅扶不起,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可诸葛亮一直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绝无贰心。可见诸葛亮对名利的淡泊程度。
师:现在,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作者在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方法?(点击鼠标,出现描写方法的提示: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人物时,可对其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根据提示,这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一学生代表起来发言。)
生: “ 隆中对策 ” 部分应该是对诸葛亮进行正面描写,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开头和结尾处应该是侧面描写,以崔州平、徐庶的评价、推荐,和刘备对诸葛亮的认可,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显示竞赛结果, “ 龙队 ” 获胜。大家鼓掌祝贺。)
四、古今对话,拓展思维
(点击鼠标,出现下面文字: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师:假设我就是诸葛亮,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那还用说,好好学习呗!(众人笑)
生: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师:你的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古人注重忠孝,一臣不侍二主;更何况刘皇叔对我有知遇之恩呢?
生: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师:多谢你的关心!可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我愿肝脑涂地。当然,若我能再活一次,我一定会注意养生之道。也希望你们能珍爱生命!
(教师小结,结束本节课的授课任务)
[ 教学反思 ]
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 “ 激趣导入 ” 部分中的 “ 渔樵 ” 、 “ 扁舟 ” 、 “ 雪花 ” 、 “ 三国地图 ” 、 “ 古筝曲 ” 、 “ 找位置 ” 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 “ 天下三分 ” 的策略。在 “ 进入角色 ” 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 “ 团队精神 ” 的重要,这和诸葛亮 “ 隆中对策 ” 中所提倡的 “ 用贤 ” 有很多相似之处。 “ 龙争凤斗夺红旗 ” 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 “ 主角 ” 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 “ 古今对话 ” 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
隆中对教学反思13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老师在讲台上一字一句一段的讲解分析,学生在下面拼命的记、课后使劲的背,似乎做到了文言文教学中常说的“字字理解、句句过关”,其实不然,学生最多是死记了老师讲解的字词的意思,真正课文的内涵与精髓一点都没尝到。原因是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但让学生学不懂文言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于是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一直在考虑怎么避免这个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通过问题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到人物的心灵。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在导入中先给大家讲了几个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再用多媒体展出“三国地图”,这就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看到大家的兴奋点与课文接轨了,就适时地抛出几个问题,要大家带着问题自行阅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把握好故事情节尤其是人物形象,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等会全班一起解决。气氛就更活跃了,除了解决了我预先设置的问题,学生还生成了好多新问题。
接下来就要看看学生对人物的把握了,我设置了“角色演读”的教学环节,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
看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也灵机一动,临时添加一个环节——“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问题——活动”学习法,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感觉到学文言文不但不难,还很有趣。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由于是初次用这种方法,课堂比较开放,学生也有兴趣,但毕竟是初次,学生的表达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也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面,还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