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门豹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门豹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西门豹教学反思1一
师:西门豹去管理邺地时,首先进行了调查工作。西门豹向谁调查?为什么找这个人调查?
生: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因为老大爷是当地年长者,熟悉情况。
师: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个间题?为什么要调查这几个问题?
生: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么回事?”这是了解原因。(板书:什么原因)
生:第二个问题是:“‘给河伯娶媳妇’这话是谁说的?”这是了解主犯是谁。(板书:谁是主犯)
生:第三个问题是:“新娘是哪儿来的?”这是了解受害者是谁?(板书:谁是受害者)
生:第四个问题是:“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这是了解漳河的情况。
师:下面我们根据这些问题,参看课文内容进行对话朗读,分两组进行,注意语音语调。(学生进行对话朗读)
师:从西门豹调查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西门豹的调查细致。(板书:细致)请大家思考,西门豹这么细致调查和下文的惩办巫婆、官绅与破除迷信、兴修水利有什么关系?
生:西门豹调查清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是巫婆和官绅,就可以惩办他们了。
生:西门豹调查清了以后,惩办了巫婆和官绅,可以使老百姓明白以前受灾受难是相信了迷信,上当受骗。这样可以教育百姓。
师:调查了事实的真相,请各位同学当一回小警察写一份调查报告。
(出示报告样式)
关于西门豹初到邺地的调查报告调查原因: 调查对象:调查记录:调查结果:
二
师:大家一致认为西门豹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西门豹是如何巧妙为民除害的?(板书:巧妙)出示学习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西门豹怎样巧妙地除害。读一读:课文第二段;划一划:文中反映西门豹智慧的词句;说一说:这些词句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这些词句妙在哪里。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研究讨论)
生:西门豹说新娘不漂亮,只是找一个理由让巫婆去告诉河伯,实际上想淹死她。就是新娘非常漂亮,西门豹也会这样说。因为他打定主意要惩办恶人。
生:西门豹的聪明就在于他利用坏人们的话作借口让坏人受到惩罚。
师:借口,说得好。为了帮助同学们说话更加明白,我们以这样的句式来交流。
(板书: 以 为借口 )
生:(读句子)西门豹以新娘不漂亮为借口救下了姑娘。
生:(读句子)西门豹以请巫婆去通知河伯为借口把巫婆投进了漳河。
生:(读句子)西门豹以请官绅头子去催一催巫婆为借口惩治了官绅头子。
师:西门豹为了掉坏人用到了哪些计策?
生:杀鸡给猴看。
师:成语说成“杀鸡儆猴“。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
生:还用到了三十六计中的“将计就计”。
三
生:老师,让我们演一演这个故事吧!
师:好吧!时间关系,我们只演第二段,好吗?
生:好。
(师生共选演员:西门豹一人、卫士二人,巫婆一个、官绅头一人、小官绅二人、新娘一人、女弟子二人。教师对主要演员巫婆、官绅等人轻声嘱咐一番,又嘱咐了其他人,表演开始。)
卫士:(喊)西门大人到!(西门豹出场)
官绅头:(带着小官绅上前,拱手)参见西门大人。
巫婆:(带着女弟子上前,行万福礼)参见西门大人。(众笑)
西门豹: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两个女弟子搀新娘出场,新娘在哭,用手抹泪,众笑。)
西门豹:这个姑娘不漂亮,你去告诉河伯,过几天我给他送一个漂亮的!
(两个卫士拉巫婆下场。巫婆还叫了一声:“哎哟,我的妈呀!”笑声不绝。)
西门豹:(等了一会儿)这个巫婆怎么还不回来,可能河伯留下她吃饭了,(众大笑)去,麻烦你去催她赶快回来!(卫士把官绅头拉下场)
西门豹:(站了一大会儿,对其他小官绅)怎么还不回来,你们再去催一下吧!
小官绅:(跪下磕头)大人饶命!大人饶命!(众笑)
西门豹:好吧,再等一等。(等了一会儿)看样子,河伯挺喜欢他们,把他们留下了,(众笑)你们也起来,先回去吧!
小宫绅、女弟子:谢谢西门大人!
自我评析:
教学片断一:体验小警察。第一课时接近尾声,我没有布置常规的抄读作业,而是让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梳理他们头脑中的信息,让信息管理趋之规范。我自认这是十分有创意的。这儿,我尝试让学生成为一名做小警察,试图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把“学”转为“用”。事实证明,换了一个小小的作业形式,学生的兴趣来了。而这,既是学生接受信息、重组信息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开启的过程。
教学片断二:成为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把文本“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小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和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等重要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某一个具体的字词句或阅读的知识是需要的,但关键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广义上说,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问题探究式的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需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本课的重点段,让学生围绕研究专题:西门豹如何巧妙除害入手,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开展读、划、想、说的综合性学习,解决专题使课堂变得生气勃勃。课堂中成功借助合作学习,让学生的个体与个体的智慧得到碰撞,激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思维火花。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板块花时不多却十分重要,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严肃性,防止了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现象的出现。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习在研读的成功中,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喜悦,从而助长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片断三:试做小演员。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主动向教师提出来即兴把课文改编剧本,演一演课本剧。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把故事性极强的课文编成课本剧,那么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这样的表演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处隐藏20029个字……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来读课文。
2、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这一课生字比较多,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
3、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谁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4、默读,想一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试着连起来说几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考读,体会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a。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b。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邺在什么地方?西门豹姓什么?西门豹如何开凿十二条渠道?”等问题,由学生借助资料解决。
集中交流,梳理问题
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a。“面如土色、提心吊胆”等词语。(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理解,并随机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b。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c。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绅的?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d。西门豹为什么“等了一会儿”“站了很久”“再等一会儿”?
e。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官员也扔进漳河?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a、b为重点研究问题。
第二课时
探究读,品味赏析
1、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深入读文,概括归纳。
2、铺垫问题,加深理解: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如果他们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大胆想象。
3、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细细揣摩其语句,体会西门豹的巧妙用意。
引导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学生再自评、互评。
例如“扔巫婆”一节,抓住“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催一催吧。”“架起、投进”等词句揣摩、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感情读,入情入境
1、自由选择朗读方式,自己读也行,找小伙伴分角色读也可以;读全文也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也可以。
2、朗读展示。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选择部分段落读给大家听?
说说写写,拓展延伸
文中说,“这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有官绅、老百姓、老人、小孩等,他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呢?说一说,再写下来。
识字写字
1、自学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能既整齐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给大家介绍经验?
3、书写生字词,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拓展活动
1、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方法很巧妙,你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
2、编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西门豹》教学反思始终记得,上一次的县级研讨,南海学校夏老师的话:“你要教什么,要有一个最主要的目标!”接到教学比武的内容时,我首先翻到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读,发现这个单元就是学习运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方法,巩固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重点。带着这个目标,我开始阅读教材,寻找资料。
《西门豹》是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文章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西门豹惩凶除害的决心和大智大勇,让学生受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细细研究,发现这篇课文,重点有两个,一是通过对话,感受西门豹语言简练精辟却一针见血的到位;二是通过对话体会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方法之巧妙。而这两个重点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体会人物品质和蕴含的感情。
纵观网上教案,发现存在误区,就是注重了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经过和结果,却忽视了从语言和过程中感受“巧妙”的体会。于是针对我找到的重点,我将两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划分:
第一课时的安排为:让学生走近西门豹,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理解课文1—9自然段,从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简洁对话中,感受西门豹的机智过人、有胆有识等品质。
而第二课时则安排为:理解西门豹惩治过程,体会“巧妙”,在熟读基础上复述课文。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设计如下:通过后“魏王”曹操的遗言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西门豹介绍,然后进入课文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寻找四次对话中西门豹获得的讯息,从而产生对西门豹人物形象的认识,从第九段中西门豹的“一语双关”中初步体会他的机智过人和深谋远虑等。从整节课来看,教学任务只能算是大概完成,因为时间上的分配不均,导致了时间匆促而草草收尾,此为最大败笔。
后来听取了同年级三位平行班同仁的相同课型,细细反思,找出自己最大的几处不足:
一、时间分配欠考虑,可见课堂驾驭能力不足。导入和开篇,是创意的铺设,但是在检查字词时,拖沓了不少时间。三年级的学生,其实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教学字词,尤其是领读已经没有必要。而进入真正课文学习时,时间已经过半,造成后面的教学重点和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留下尾巴要等到下节课再重温,是最大的失败。
二、对教学重点把握后,次要目标设计的解决方法不够科学。导入后的第二步,是让学生归纳课文大意。谁知道学生卡了壳。这一次卡壳,影响了后面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真是一个意料外的“绊脚石”。听了别人的课堂,顿时茅塞顿开,三年级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去概括是有难度的,我完全可以设计填空形式,这样学生只需填词就可以得出大意,也不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了。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考虑每个步骤,否则往往败于细节。
三、重要环节的四人小组合作,合作清单的设计存在不合理。对比自己与同仁的合作单,发现设计上的明显不足。既然分配学生课前预习的任务,关于西门豹与老大爷对话的寻找可以放在前置性作业去完成,课堂上设计的合作,应该可以修改为“组内交流西门豹和老大爷对话,并探讨:‘西门豹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可节约一部分时间用在理解感受上,又可以精简课堂环节,做到重点突出,还能分配一部分时间在朗读上。合作环节,未设分工,显得有点杂乱,可以感觉平时训练的不够。
四、没有注重朗读,课堂缺乏生气。因为时间上的欠妥分配,使得朗读被迫删去。虽然这部分中人物的语言平淡叙事为主,但一节没有朗读的课,总是缺乏生气和整齐的。所以课堂上,总感觉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环节之间不能做到紧紧相扣而张弛有度。
总之,这是一节失败的课。而反思自己的课堂,主次不分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后来第二课时中,我吸取了教训,紧抓住“巧妙”二字去学文,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和品质,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是后话了。